伍公山上的“烧柴灶” 伍公山人有煤饼炉子,但为省钱家家还有柴灶,这也应了一句老话“靠山吃山”。
改革开放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样样东西都要凭票供应,我记忆中煤饼票,柴票都是有大户、小户之分,我家有150斤(75公斤)煤饼票,每个月要死要活都去打铜巷煤饼店挑回来囥好。有辰光最怕的是煤饼(煤球)断货,从煤饼店门没开就开始排队,等上个半天能买到还算幸运,有次打铜巷煤饼店排到没货了,票子过月要作废的,只有赶到四宜路煤饼店,再排队总算买到,格辰光根本不考虑怎么拿回去,现在想起来是真能干,自己家的二只大水桶一根扁担,再向店里借一副箩䒰扁担,嘎长的路来回挑、一步步挪到家。 这点煤饼不到一个月就烧光了,为了节约晚上不封煤炉,早上起来烧泡饭就用柴灶。伍公山的伢儿有一个特点:吃得起苦、做场次还蛮好,大人都要上班,家里买菜,烧饭里里外外一把抓。 秋天到的,前山后山香樟树落叶了,这季节也是个收获的季节。我同隔壁三六师傅的小儿子(潘宝根也是清河校友),一同到现在的城隍阁前几颗大樟树下去扫树叶,为了生计根本不怕难为情,一只大麻袋从山脚下扫到山顶,装的“实墩墩”才肯收手背回家,还不敢往那边园林管理处门口走,生怕被抓牢,翻山往市委党校山上围墙边的小路走,一看海会寺到了才松口气。 接下来就是把树叶晒干、打包储藏,加上山上拾的枯树枝,这个冬天要烧的柴火就有着落了。 一个伢儿背了个大麻袋,想想这个力气不晓得是从那里来的,难道穷也是一种力量?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始终在激励着伍公山人。 ▼延伸阅读▼ 伍公山落底毛子的生活趣事(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