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记者 范昱 实习记者 陈俊龄 通讯员 王志立 我和古新河的故事,还得从我的“毕业论文”讲起。 36年前,我跟丈夫搬到了沈塘桥社区,第二年我就考上了“刊授大学”,在那个年代上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快毕业那年,毕业论文让我“犯了愁”,我是在职读书,当时又在杭丝联从事行政工作,实在想不出选题。后来,在工厂负责“污水处理”的同事建议下,我将论文重点放在了“治水”上,并且开始关注身边的河道。 我家小区门口的河就是古新河,它连接着西湖和运河,是杭州重要的内河。然而,当我真正去关注它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它是这样一条河——黑、臭。 当时,河边都是小商户,不远处还有菜场,因为缺乏“环保意识”,人们把各种生活垃圾、废水、菜叶等统统都往河里扔。特别是有一家蜡烛店,每次做完蜡烛的废水就直接往河里倒,脏得不行。 遇上暴雨天,河里的水还会漫到马路上,又黑又臭,行人没办法只能趟着脏水过去。有一次,我一位新疆的远房亲戚来杭州玩,她简直不敢相信,如此美丽的杭州竟然还有“黑臭河”。 随着课题的深入,我意识到,对河道的保护刻不容缓。我开始每天去河边走一圈,碰到乱扔乱倒的现象,就上前阻止,可光靠我一个人,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值得高兴的是,没过多久,古新河迎来了整治,“黑臭河”不见了,河道获得了“新生”,不但水干净了,还重新修砌了河磡,并种上了绿化。 我把这个喜讯告诉新疆的亲戚,并再一次邀请他们来杭。果不其然,当再次见到古新河时,她难以置信地问我,这还是原来那条“黑臭河”吗?感觉就像西湖一样美!我自豪地重新向她介绍,这就是 “我家门口的河”。 这时,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保护古新河,保护“家门口的河”。 2015年,社区开始组织巡河活动。我去报了名,当知道巡河的队伍有近一百人时,我特别开心,感觉找到了“大部队”。每天,我们都穿着红马甲,带着小红帽去巡河,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古新河能一直保持美丽的样子。 可是去年,我们在巡河时,老远就看到一棵青翠的柳树下“水波荡漾”,这可不是“好事”。我马上反应过来,肯定有人在河边清洗东西。走近一看,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在洗拖把,我们上前阻止,她还觉得莫名其妙,认为我们“多管闲事”,骂骂咧咧地走了。这让我们觉得很无奈,虽然这样的情况已经鲜少发生,但河道环境仍需要靠大家自觉,一起来“呵护”。 如今的古新河边可是绿荫连天,更有生动的墙绘“隐匿”其中,如果你有兴致还能一路走到西湖边。同时,在万物桥附近还开设了垂钓区,爱钓鱼的人可以来这里“一显身手”。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古新河的“美”,同时也加入到保护河道的队伍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