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强 (摄影 商报记者 张凡) 商报记者 潘婷婷 实习生 姚梦楠 通讯员 诸杰 1922年冬天,第一辆公汽驶过西湖边。从此,公交车与西湖,与杭州人的生活牢牢地粘在一起。 杭州的公交车,每个人都有珍藏的一段记忆,沈国强也是。 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公交人, 戴着印着“市交”字样帽子扮演公交车司机,是他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玩的次数太多了,连街坊邻居都喊他“公交佬”逗趣。 19岁那年,沈国强如愿成了真正的公交人,一名售票员。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可是相当荣耀的岗位,他穿上工作服、背上小票袋、带上划线的红蓝笔,走上3路车,开启了自己的公交岁月。 当时,公交车没有刷卡、投币,都是人工售票,他早上五点上岗,日常姿态就是“站着”,“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4年间他练就了一身好业务,热情周到地为乘客服务。 1984年,他终于实现儿时梦想——开上了3路公交车。这条线路途经杭州很多繁华路段,路上开车的盛景,他历历在目,“路很窄,人车混道,公交车前是自行车大军,公交车喇叭一按,‘呼啦’一下自行车就散开了。” 在他记忆中,当时3路车的车身只有9米,车内只能容纳六七十人。这条线路是开往火车站的,每天坐车的乘客都像打仗一样,争先恐后往车上涌,实在挤不上了就“挂”在车门口。 当时的公交车没有空调、电扇,属于“冬冷夏热”,车子跑起来,整个车厢叮叮当当,用沈国强的话来说,“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在响”。车子经常突然“抛锚”,幸好有一群“铁杆乘客”帮忙推车。现在大家坐的公交车是双语智能报站,当时是司机口头报站,一口“杭普话”还闹过不少笑话。 1988年之后,沈国强开始做安全员,他与公交一起共同成长、进步。他清楚记得,公交车经历了双层车、电车、仿古车、海豚车、敞篷车,到如今的新能源车。 他看到了杭州公交踏出的每一步:1993年,16路实行无人售票。1995年,16路推出IC卡乘车支付系统。1996年,16路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 40年前,杭州公交运营车辆只有429辆,现在已经有9405辆,线路从32条发展到现在的804条,年总行驶里程从2171万公里增加到了68084万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