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饿死”癌细胞不靠谱!忌口饿死的是自己,而非癌细胞 “他说,这毛病都是吃出来的!没想到,最后会饿成这样子。”一边是流泪悔恨的家属,一边是骨头如柴的结肠癌晚期病人,这画面,让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姚庆华至今难忘。 “饿死”癌细胞,这样的惨痛教训实在太多了,癌症患者要建立科学的营养观,手术前、手术后、放化疗期、康复期都需要合理的营养干预。”上周五,在西子国际肿瘤代谢与营养治疗高峰论坛上,大会主席姚庆华分享了她在基层医院巡讲查房时,看到的触目惊心的病例。 两个月暴瘦20公斤 结肠癌病人的“自我疗法” 吃点鸡蛋?不行不行,鸡蛋是发物,不能吃的。牛奶?更不能吃了。这样的对话,在姚庆华主任的门诊非常多。“很多癌症患者因为担心摄入过多营养,会促进肿瘤加速生长,所以盲目忌口,骨瘦嶙峋是他们的常态。”姚主任说。在参加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城市巡讲会时,姚主任在衢州市,碰到了结肠癌晚期病人老张。 老张,65岁,已退休在家。两个月前,老张肚子疼得厉害,就去医院检查,一查就查出了大事儿。诊断结果为结肠癌伴肝转移,属于肠癌晚期。本来按照衢州当地医院的治疗方案,老张进行化疗,或能延续几个月生命。 但老张是个固执的人。得知病情后,老张一下就想到朋友说的,肠癌都是因为吃得太好,所以像蛋、奶、肉类、鱼等食物,一概都认为是“发物”,固执地拒绝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只吃些蔬菜水果,以为这样饿着,癌细胞会缺乏营养而“饿死”。 老张的家人,眼睁睁看着他从原先身高1米7、体重65公斤的匀称身材,一下掉到45公斤。“两个月足足瘦了20公斤,这样的身体状态,化疗只做了一次,就不能再做了,我看到他时,张大伯进入了恶病质晚期,全身肌肉萎缩。”即便是接诊了众多疑难病症的姚主任,也毫无办法,不到半个月,张大伯就遗憾离世。 几大标准 判断肿瘤患者营养状况 “肝脏和大脑的重量仅占全身重量的5%左右,但这两个器官能消耗全身热量的50%左右,伴有肝转移、脑转移的患者,他们的能量消耗会很大,这是由肿瘤代谢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广泛肝转移、脑转移的肿瘤患者大多很消瘦,如果没有积极的营养治疗,他们的抗肿瘤治疗将很难继续下去。”姚主任说。 每年,癌症发病人数都居高不下,不少人都带着错误的肿瘤营养观念。在省肿瘤医院的院前准备中心,每个入院患者都要接受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 记者看到,在这份评估量表中,包括患者自评近一段时间是否出现体重、进食量、症状、体能活动的改变,以及医护人员对疾病和年龄的评分、代谢应激状态的评分以及体格检查(脂肪、肌肉、体液)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 “通常营养不良的患者,眼眶脂肪垫、三头肌皮褶厚度、肋下脂肪厚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我们还从颞部、锁骨部、肩部、肩胛部、大腿、小腿等部位的肌肉消耗度,来进行综合评定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医嘱系统里会有特别的提醒,提示医护人员要进行营养治疗。” “患者如果营养摄入跟不上,随后针对病情的所有医治,效果都不好,因为身体机能已经变得非常差。只有自身强大,才有力量与肿瘤斗下去。”姚主任说。 化疗期间 甲鱼泥鳅等食补行不行? “挨饿并不能饿死癌细胞,只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严重的将失去抗肿瘤治疗的机会。”姚主任说。 “营养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五年生存率的提高也有着突出的贡献。”论坛期间,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教授坦言,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不知道营养治疗的价值。所以,对基层医生和市民营养知识普及和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基于此,姚主任团队策划拍摄了肿瘤营养科普系列微电影《舌尖上的肿瘤》。在此次西子国际肿瘤代谢与营养治疗高峰论坛上,第一季胃癌病人的营养科普微电影正式亮相。 “像胃癌、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的患者,最纠结的是术后如何吃?一些乳腺癌病人,自己列的忌口清单长达几页,所以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融入微电影中,既能给基层医生科普知识,也方便家属进行查阅。”姚主任说。 记者看到,在这一集微电影中,一些问题着实问到了病人心坎里。甲鱼、泥鳅,这些传统高蛋白食物,适合胃癌化疗中的病人吗?微电影也做了解答。 “甲鱼和泥鳅都属于高蛋白食物,但甲鱼的裙边肉含有胶质,患者胃肠功能弱,很难消化吸收,所以我们不建议大量进食甲鱼,而泥鳅,属于低脂肪高蛋白食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吸收,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可以适量进食泥鳅,改善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症状。”姚主任说。 另外,胃癌患者术后经常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姚主任建议:不妨摄入优质高蛋白、含铁丰富的食材,鱼、虾、蛋、奶、瘦肉、动物内脏、动物血制品,都有补铁补血的效果。另外,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利于铁质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