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调研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他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相关新闻: 总书记来到我们身边——“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习近平考察杭州湿地保护利用和城市治理情况 回望15年前,2005年5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他指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杭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积极的作用。杭州应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为更响亮地打好“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这四张金名片而增光添彩。
湿地的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在历史上也确实是杭州的一块“风水宝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宋高宗南迁杭州后,皇宫选址在哪里是他面临的一个难题。当时宋高宗的谋士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选址凤凰山,二是选址西溪。宋高宗对此犹豫不决,最后从军事角度出发选择了凤凰山,因为凤凰山易守难攻,但他对西溪还是恋恋不舍,留下了“西溪且留下”这句话。正因为宋高宗的这句话,才有了“留下”这个地名。
1600多年以来,西溪湿地历经了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的演变过程。由于人为过度干预和缺乏严格保护,西溪湿地环境问题在世纪之交已经十分突出:一是湿地面积锐减。历史上的西溪湿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西溪湿地大量被侵占,湿地面积锐减至目前的近11平方公里。二是生态功能退化。由于西溪湿地人口剧增,当地产业结构又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总产值中养猪业占了近70%,曾有生猪存栏2万头,生产、生活污染十分严重,造成河道淤塞、水质变劣,湿地生态功能遭到明显损伤。三是自然和人文景观遭到较大破坏。由于缺乏严格保护和系统管理,西湖湿地内乱用土地、侵占水面、违章建房现象普遍;民居杂乱,垃圾堆积,污水肆溢,“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由于西溪地区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创业,竹园、柿园等因疏于管理日渐衰败,土坎、高墩因缺少维护而逐渐夷平,河塘岸线坍塌,百年树木倒伏,优美的自然景观已远不如昔。文化古迹损毁相当严重,先人留下的诗词、匾联、碑刻等散佚流失,传统建筑基本湮没,文化品位与鼎盛时期相比落差明显。
2003年8月,杭州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关键在于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彰显“湿地公园”模式的生态效益。曾经的西溪湿地,河道淤塞、河塘坍塌、水质恶化、鱼塘被填被毁、竹园柿园衰败,尤其是水质问题,由于西溪湿地原住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排湿地,湿地内饲养的两万多头生猪的排泄物也直排西溪湿地,再加上人工饲养鱼时鱼饲料的大量投放,导致西溪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实施综合保护之前,西溪湿地的水质都是劣五类。为此,修复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成为首要,把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0%以上作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同时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游客总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实施以来,总计拆迁农户4000多户,搬迁企事业单位160多家,拆除建筑100多万平方米,湿地内规划保留的建筑不到工程实施前的20%。同时根据西溪湿地的植被特征,积极开展植被修复工作,设置水禽栖息地和人工鸟巢,吸引鸟类栖息,再现了西溪湿地群鸟欢飞的景象。并坚持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齐下”,疏浚河道57公里,清淤470多万立方米,护岸40多公里,实施三堡和珊瑚沙两大引水工程,着力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西溪水质提升了2至3个等级。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成效突出,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肾”作用进一步增强,带动了周边和杭州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坚持“修旧如旧、以民为本、注重文化”,彰显“湿地公园”模式的社会效益。所谓“修旧如旧”,就是立足次生湿地的实际,尊重历史,保留必要的建筑设施和文化遗产,承载西溪湿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历史信息,体现真实的西溪、延续的西溪、完整的西溪,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和现状,对50年以上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实行“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对部分文化遗址,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当恢复;对建国以后修建的农居坚持“有所去留”,有选择性地加以保护;对必须增添的建筑设施坚持与湿地环境相协调,充分吸取如寺观、庵堂、祠庙、名园、民居、廊桥、亭台、御道、牌楼等西溪建筑的符号和元素,体现“似曾相识”,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所谓“以民为本”,确保西溪湿地原住民特别是拆迁户利益,让原住民成为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西溪湿地4000多户拆迁户先后都住进公寓式新住宅,为了保证失地农民的权益;杭州市出台了农转居公寓办理“三证”享受商品房待遇的政策,使得湿地拆迁户财产性收入成倍增加;杭州将搬迁户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社保体系,妥善安排当地居民生产生活,返聘一部分原居民继续在湿地公园从事农耕、养鱼或从事公园管理;湿地公园工程涉及的各村级集体均享受10%留用地政策,许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这10%留用地上建起了宾馆、写字楼和商场,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失地农民变成了股民,每年能有稳定的分红。 所谓“注重文化”,就是专门成立了西溪研究院和西溪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西溪全书》,形成了一大批西溪历史文化考证资料和调研报告,征集到了一大批体现西溪湿地传统生活形态的民间家具、农具、碑刻、浮雕,保留修缮了一批老房子,挖掘了西溪小花篮等独具西溪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的“七店八铺”,建成了深潭口等民俗文化旅游村,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两浙词人祠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推动了“五常龙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三堤十景”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热心人士通过信件、电邮、明信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参与,更好地挖掘和展示了西溪湿地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传承文脉,打响了“人文西溪”品牌,进而更好地保护了西溪湿地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为扩大社会效益,实行了免费游园,在公园内专门设立了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区块,出台了公园IC卡通用、特殊群体免费入园等措施,建筑面积达20200平方米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更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坚持“可持续发展”,彰显“湿地公园”模式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是一个特殊的旅游综合体。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兼具观光、会展、美食、演艺、购物、艺术、创意、培训、总部、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成为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电影《非诚勿扰》曾到西溪湿地取景拍摄,上映以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影片引用了宋高宗的“西溪且留下”这句话,使西溪湿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许多游客就是看了这部电影后慕名到西溪湿地来的,公园由此专门策划推出了“非诚勿扰”寻访游、体验游,同时还努力将传统活动打造成新型的旅游产品,举办国际龙舟赛、中国湿地文化节、西溪火柿节、听芦节、花朝节等,湿地公园模式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变过去的“猪头经济”、“鱼头经济”为旅游经济、文创经济、绿色经济。坚持“积极保护”的理念,就是把生态工程视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增值。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这一特殊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在杭州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西溪湿地公园为中国首座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经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批准,西溪湿地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4年,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应邀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作题为《以“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为载体 努力实现城镇绿色发展》主旨报告。
这样的转型,基于对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科学考量。按照《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我国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将湿地分为5类:近海及海岸湿地类、河流湿地类、湖泊湿地类、沼泽湿地类、人工湿地类。依据人为干预的程度,湿地可分为两类:一是原生态湿地,就是未经人为干预或人为干预极少的湿地;二是次生湿地,就是人为干预较多的湿地。相应地,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也可分为两种:一是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予特殊保护和管理,其功能通常仅限于保护和研究。二是建设湿地公园。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具有一定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兼有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休闲游览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称为湿地公园。
2010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围绕湿地公园形成的“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区域型镶嵌式城市体系,是城市湿地公园融入城市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兼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将永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风貌资源的目标融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建成以城市湿地为特色的产业分工合作、生活宜居休闲、功能复合互补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成功探索了一条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杭州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作出了积极贡献,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2012年1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景区,以“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区建成使用,进一步实现了“游在西溪”;西溪湿地周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教区,进一步实现了“学在西溪”;以“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为理念,西溪湿地周围形成功能齐全的新兴住宅集聚区,吸纳了近20多万常住人口,进一步实现了“住在西溪”;西溪周边以创意产业园、阿里巴巴淘宝城、海创园、恒生科技园为代表的创业型企业相继落户科技文化创新区,如西溪创意产业园,以艺术经营类、创意设计类、总部基地类为三大主力业态,国画家潘公凯、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作家余华、麦家,编剧刘恒、程蔚东,台湾剧作家、导演赖声川、漫画家朱德庸纷纷进驻产业园,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总部企业也相继而来,园区获得了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成为杭州市创意产业的一张金名片,进一步实现了“创业在西溪”,国务院于2010年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杭州正式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从2014年研讨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开始,杭州城研中心一直坚持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国家级国际性的活动上主办“发现城市之美”主题论坛,希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原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王建国,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原美国纽约市规划局长饶及人等领导专家先后来到论坛作主旨报告,还有来自杭州桐庐、浙江丽水、四川泸州、山东青岛、陕西西安、安徽合肥等城市的城市管理者交流规划建设的经验,论坛还相继发布了关于“美丽城市”的共识、宣言、标准和案例。 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召开,王国平理事长受邀参加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开发实践为例,探讨了“PPP+XOD”城市发展新模式,“XOD”模式是借鉴城市交通领域较为成熟的TOD模式理念,以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也可以说是TOD模式的拓展。根据基础设施的不同可具体划分为EOD模式(Educational facilities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学校等教育设施为导向)、COD模式(Cultural facilities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歌舞剧院等文化设施为导向)、HOD模式(Hospital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医院等综合医疗设施为导向)、SOD模式(Stadium and Gymnasium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体育场馆等体育运动设施为导向)、POD模式(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向)等等。
“PPP+XOD”复合模式,是以XOD模式为导向,以PPP模式为手段,将PPP模式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社会资本从交通拓展到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生态等城市基础设施。通过XOD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热情;通过PPP模式,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只有坚持“XOD”模式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带动土地的增值,进而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正是通过成功实施“PPP+POD”复合模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土地实现了大幅增值,不但反哺了该工程150余亿元的前期投入,并且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的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中国湿地保护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样板。 2019年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城市学年会,杭州城研中心发起成立“城市之美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发现城市之美”论坛也回到杭州作为此次年会的重点分论坛,来自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专家认为,类似西溪湿地国家公园这样的城市生态类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而言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带动引擎,从经济数额而言投入量巨大而需防范债务风险,从社会影响而言是人民群众能否实现美好生活的结构性载体,由此必然涉及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从时间维度上而言,存在着投入的先期性和回报的滞后性而形成的天然的异时性矛盾,如果能够开展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周边地区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效果研究,从回报效应的方式、数量、效率和周期等做系统科学的研究、相对精准的测算,则将有助于城市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生态组团发展模式的推广利用,既避免“盲目投”,造成政府过度负债,最终影响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实现,又避免“不敢投”,造成高质量发展机遇的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研究POD发展模式如何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律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等理念,又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效益统一”、“多规合一”、“优化布局”、“绿色发展”等基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城镇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以城市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为要求,推进城镇化从经济型城镇化转向生态型城镇化、从土地型城镇化转向人口型城镇化、从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从粗放型城镇化转向效益型城镇化、从外延扩张型城镇化转向内涵提升型城镇化。研究仍在进行中,“城市之美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也希望以现代治理的方式欢迎各界的加入。 【参考文献】 1、研究通报(2014)19号:以“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为载体 努力实现城镇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的演讲 2、研究通报(2016)20号:“PPP+XOD”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开发实践为例(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延伸阅读▼ 刘雪松:什么样的西溪,才能媲美纽约中央花园 西溪芦雪庵:有花如雪,非棹莫寻 杭州西溪湿地,等你来感受最美的春天! 多年未见的鸳鸯重现杭州西溪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