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状 拉个微信群,像微商一样卖票 关于“脱口秀”的现状,我讲两个段子。 我的朋友李俏,是一个爱看戏剧的观众,去年年底,抵不住朋友圈的刷屏,终于买票去看了一场脱口秀的演出。“80元,我还是第一次在民宿里看演出,事后主办方还给我们观众和艺人一起拉了个群,希望大家能提提建议。”李俏的建议有点“狠”,“一点都不好笑。”怎么个不好笑?“有个演员是北方人,他就换汤不换药用了个关于老人的段子,把地点换成了杭州。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段子中讲的老人家在杭州并不典型。”其他几位杭州观众的看法也是这样,但那位脱口秀演员并不接受建议,眼看彼此谈不到一起,大家就退了群。 其实,这也是杭州脱口秀目前的一种现状——拉个微信群,像微商一样卖票,群里还可以招募对脱口秀感兴趣的新人演员。杭州一家剧场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对这个谁都想轧一脚的市场的不解,“有些是真的有点东西,但有些,我真的觉得很尴尬,不好笑。”他有点疑惑,“这玩意儿,也没什么科班出身这个说法,好像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练一下就可以上台了?”第二个段子,就是这个工作人员的经历。今年,一个早先跟他对接过活动的工作人员回了老家,“有一天我刷朋友圈,晕了,他居然自己也开了家(脱口秀)俱乐部。” 感觉有点“野蛮生长”的意思,但这恰恰就是当下的脱口秀表演:不以出身论英雄,准入门槛不高,只要有能力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就可以上台表演,说不定还能走红。 一个故事 咖啡馆老板搞脱口秀的经历 既然门槛不高,那杭州搞脱口秀的都是什么人呢?我知道的,就有文身师、设计师、银行柜员…… 上个月,城西的ux coffice正式停业。在大众点评“商家歇业关闭”的页面里,依然有痴心的客人留言:店名coffice而不是coffee、桌椅很舒服、有只猫很可爱。有个叫“终结者”的网友留言:“有谁跟我一样运气好,为了线下脱口秀过来的,结果初体验就是人家的闭关大会。” 这家咖啡馆的老板朱明,就是脱口秀品牌“独麦”的创立者。4年前,身为设计师的他开了这家咖啡馆,原本打算给设计师同行们一个聚会的地方,没想到自己中途上了脱口秀的“贼船”。 于是,这家咖啡馆逐渐变成了一个看脱口秀的地方。大众点评上的点评,也从咖啡好不好喝、环境怎么样,变成了脱口秀怎么样、一周表演几次、有固定时间吗、哪里可以订票。 咖啡馆关了,朱明专心做他的脱口秀品牌“独麦”。微信群里,热情的观众给他起了60多个名字,朱明把“独自”“独立”“麦克风”这些名字结合起来,最终敲定了“独麦”两个字。 做着做着,朱明和他的独麦,逐渐冒出了头。 朱明开的咖啡馆关门,在杭州的脱口秀圈子并不是个例。他曾和朋友们开过玩笑,说杭州的脱口秀是“演出一个地方倒闭一个地方,没想到最终我的咖啡馆也轮到了。” 凡事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朱明说,“我总体上感觉是2019年开始,杭州脱口秀市场有了初步的一个氛围,一场开放麦能有100人以上(观众)。” 业余和专业 那又怎么样?中秋会发月饼吗? 你看,脱口秀这个行业,虽然门槛确实不高,几乎没有人天生吃这碗饭的,甚至大部分跟表演、戏剧都没什么关系。但要火起来、能赚钱,并不容易。 可口喜剧的创始人李梦杰,曾经一度的演出海报上自我介绍写着是“信用社员工”。“空手笑”创始人之一阿迪,毕业于美院,最初的梦想是做个文身师。阿迪很清晰地记得那个日子,“啊,2018年12月22日。”当时他第一次去酒球会看线下的脱口秀。实际上,他的心早已蠢蠢欲动。“看了《吐槽大会》,心想我也可以,然后就想报名,开始搜他们微博,然后搜到了这场演出。” 阿迪的合伙人胖达威,算是“专业级”的,光线传媒做过,在苏州做过主持人,后来到噗哧俱乐部,做全职脱口秀演员。 “跟你说,是签约的那种员工。”胖达威张口就来。阿迪忍不住回了一句,“那又怎么样?中秋会发月饼吗?” 虽然这些年脱口秀火了,但大部分脱口秀演员还没有挣到钱。演出机会少,平台不够大,线下观众还是很少。在第三季《脱口秀大会》里,何广智就说:“我是一名全职脱口秀演员,一个月能挣1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