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次发布《浙江精准扶贫报告》,42年来全省农民收入 浙江日报 这是一条昂扬的曲线:165元、219元……29876元,1978年以来,浙江农民收入不断走高,已经连续35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这是不断刷新的奇迹: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200万减至1999年的60万,再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今年,我省将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 10月12日,在景宁举办的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上,浙江首次发布精准扶贫报告和十大案例。 浙江是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也率先实现了从解决农村整体性贫困到绝对贫困、再到缓解相对贫困的迭代跃迁,成为全国人群贫困解决最好、区域发展差距最小、全面小康实现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扶贫之路。 浙江的扶贫体系怎样建立,又是怎样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记者带你解码这份“浙江经验”。 对象怎么找 逐渐缩小的扶贫“包围圈” “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浙江的省情。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浙江一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扶贫任务。早在197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200多万,农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0多年来,浙江人用智慧和勇气,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不同阶段重构创新扶贫“打法”,从解决整体性贫困,到解决区域性贫困,再到聚焦每一个低收入农户,解决贫困的“成绩单”不断拉高。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浙江沿海和平原市县经济较快增长,农村贫困面不断缩小,但地理位置偏、资源禀赋少、交通条件差的浙西南山区(8个贫困县、334个贫困乡镇)发展相对缓慢。 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浙江的扶贫思路开始转变,不再单从面上进行体制改革,而是转向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1997年,浙江以8个贫困山区县为重点区域,以区域内全体农民为对象,着力消除县域绝对贫困,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2002年,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浙江101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500元,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 2002年,浙江以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1个乡镇为重点,启动“山海协作”工程,安排专项扶贫项目资金10.5亿元、实施项目6500个,深入推进浙东沿海和浙西山区结对帮扶。 山区县在发达县市热门区块有了产业园。2018年,在全省首个跨县域“飞地”抱团项目——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中,青田15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带着300亩土地指标和1.95亿元首期项目建设资金,在平湖最热门的区块、国家级平台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国产业园建设“飞地”产业园,每年为青田156个村增收150万元。 到2007年底,“山海协作”让361个乡镇农民收入达到了4500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80%以上乡镇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区域性绝对贫困得到基本解决。 消除贫困县和乡镇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生存问题基本解决。浙江扶贫的下一块“硬骨头”在哪里? 低收入农户的“发展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些能力较弱、积累较少的低收入农户成为增收难度最大的群体,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全面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把扶贫对象下沉到户,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系统开展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帮扶、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金融服务支持、社会援助关爱“八大行动”。 从此,浙江的扶贫对象进一步聚焦到人的全面发展上。从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到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再到力争让每一个人成为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每一个阶段不断调整扶贫的目标和体系,贫困“包围圈”一步步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