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梁应杰 20多年前,一个叫“梦想家”的网站发起了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把参与者关在宾馆房间里,要求他们通过网络获得生活所需,撑足三天。这场测试暴露了当时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许多问题,如提供的服务不够丰富,银行结算缓慢,物流更是一塌糊涂。 在随后20年的时间里,这些看上去需要打破各种藩篱、耗费巨大精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奇迹般地被逐一攻破。“双11”,就像是每年一场的极端生存测试。只不过20年前,人们试图知道,互联网能做什么,20年后,人们在思考,还有什么是数字经济做不到的。 这一天里,数字经济在挑战各种边界,消费、生产、物流,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协同,检验新技术、新模式的能量和潜力,支配着资源的流动。在它的引导下,新消费浪潮的汹涌,新制造的崛起,物流效率的刷新,构成了中国迈向消费大国特有的基石。 下沉市场迎来消费平权 11日零点刚过16分钟,拼多多上卖出了1000辆车,它们的购买者来自于三四五线城市。这个让城里人费解的行为,却源于拼多多发现的一个事实——国内线下购车渠道的分布极不均衡,包括浙江在内的五个省,线下门店的数量占了全国近四成,排在后面的10个省,加起来也只有11.5%,更别提广阔的农村。 看上去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但在拼多多崛起前,下沉市场是一个被巨头遗忘的市场。所以,今年“双11”如果你没花钱,不代表别人也没花钱。一大批来自乡镇一级的消费新主力,正在填补城里人留下的空白。 来自聚划算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iPhone 11、华为Mate 30 Pro被小镇青年买走。 京东的数据显示,三线及以下市场的客单价是去年同期的1.3倍,订单量占全平台的80%以上。 这一现象本质上跟消费升级或者降级都没有什么关系。追求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购物体验是消费者的共同选择,关键在于小镇青年们能否凭借数字化手段获得消费平权,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通畅获得信息,顺利做出选择。 今年“双11”,天猫和淘宝总裁蒋凡提了一个“新用户”的概念,包括下沉市场的电商新群体,以及95后和00后们。这两股势力恰好代表了中国经济内需端的韧性和活力。在他们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中国的内需市场或许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启。 中国制造优势重构 在“双11”前一周,在小米有品众筹的超声波清洗机陆续发货,这个小东西可以用来清洗眼镜和首饰,不贵、简单还有点有趣。这个在大众心目中知名度并不算很高的平台,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总额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了113.9%。 有品的成长,和中国制造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密不可分。能够快速响应,低成本地捕捉和填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痛点,也是过去这些年,小米在小家电领域取得成果的关键。 今年“双11”,小米卖出了555万件和智能生活相关的产品,是去年的近2.5倍。去年小米净水器12小时50分破亿,今年仅花了1小时30分;去年米家扫地机器人花了16个小时才破亿,今年仅仅30分钟就成功破亿。 这一方面说明,小米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口碑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晰看到市场对于个性化小家电需求的提升和改变。从2009年的加湿器,到2017年的空气净化器,再到今年的除螨仪,小家电成了观察市场供给如何快速满足消费需求的一面镜子。 早在2017年,咨询公司麦肯锡就断言:“再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了。”在小米和无数中小家电企业身上,这种不确定性反倒成了一种弯道超车,挑战巨头的机会。个性化消费需求正在改变传统制造的逻辑,借助互联网的数据和技术,中国制造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环节面临着新一轮重构。 物流时效进入新阶段 去年“双11”带领中国快递进入一天10亿单的新时代,今年这一数字毫无意外地被刷新。与此同时,全国物流时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1月1日-10日期间,在距离北京2700多公里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城关镇,每天在京东平台上的订单达到800多单。其中,半日达订单占比为75%,剩下的25%也可以做到24小时送达。目前,京东已经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实现了90%行政区县24小时到达的目标。在消费平权之后,小镇青年们迎来了物流平权。 11日晚8时01分,天猫“双11”发出了第1亿个包裹,相比去年缩短了59分钟。自2013年以来,同样数量的订单发货时长已累计缩短40个小时。对应的是过去5年,快递业的劳动产率提高了70%。 这一变化背后,是技术对物流行业的颠覆性改造。今年“双11”,京东投入的不同层级的机器人仓达到70个。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推算,京东物流备足了超过10亿件的海量商品,足够堆满21座故宫。 在菜鸟新一代智能仓内,有总量超过千台的多种类型机器人在为人类服务。它们在人工智能的调度下协同作业,发货能力提升60%。另外,像顺丰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中通的动态转向高运力卡车,申通快递上线的AI智能客服机器人,“双11”已然成为物流公司的阅兵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