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受台风“安比”影响,杭城风呼呼地刮着,雨也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风雨中,时报“敲门行动”的脚步依然坚定。在社工的陪伴下,记者敲开了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两名高龄孤寡老人的家门,给风雨天没法出门的他们送去关爱。 87岁孙奶奶 一直受社区照顾 87岁的孙华英奶奶,没有子女,只有一个哥哥在外地,她独自在三里亭苑四区住了20多年,平时一直受社区照顾。昨天早上,麦苗社区社工小陈买了两个火龙果,拎着一包黑芝麻糊,和另一个同事,带着记者前往孙华英家。 孙华英住在4楼,刚上到3楼转口处,就听见她的声音:“辛苦你们来看我,真不好意思。”孙华英站在门口迎接。别看她年纪大了,头发白了,背也微驼了,但脸上依然泛着红光,笑嘻嘻地招呼大家进门,看上去很是精神。 孙华英家是顶层,两室一厅,虽然亮着一盏日光灯,但一进门还是感觉有些昏暗。“孙奶奶,今天下雨就不要去社区卫生院了哦!”小陈放下手中的慰问品,一边扶着孙华英坐下一边叮嘱道。孙华英点点头,“嗯嗯,我知道的,下雨天路滑,我就不出去了。” 原来,每天上午10点多,孙华英吃完早中饭后,就会去社区卫生院坐坐。带上一本书、一杯茶,待到下午4点多再回来烧晚饭吃。“那边有老人在我们就聊聊天,没人的话我就看书。”孙华英笑着说。 孙华英很喜欢看书,客厅里有一个很显眼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她爱看的书。其中有一本书《九十忆杭州》,孙华英激动地指着它说:“这是我哥哥写的,他送了我一本。” “百年”后要把房捐给社区 孙华英的哥哥今年98岁了,早年去外地定居。“家里只剩她来照顾父母,那时我们还住在建国北路,后来拆迁,哥哥给我在这里买了房子。”说到哥哥,孙华英一脸幸福地说:“每个月15号哥哥都会打电话过来,他一聊就能聊上好半天……” 说到孙华英,小陈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孙华英要将自己的房子赠给社区。去年2月,孙华英带着房产证、土地证等和一张遗嘱来到社区,说自己“百年”后要把房子捐给社区。“我没有儿女,哥哥在外地生活得都挺好的,也没什么需要,就想着把房子给社区,这些年都是社区照顾我。”孙华英笑盈盈地说。 作为高龄孤寡老人,孙华英一直是社区的关注照顾重点。每天上门走访是社工的必修课。孙华英雇了一名“骑手”,每天买好菜给她送过来。但春节期间,“骑手”回家,无人照顾孙奶奶的20天中,社工帮她维修电话、买菜上门,给她送饭、送糕点等。 张爷爷不善言辞。 84岁张爷爷 平常独居耳朵不太好 告别了孙华英,记者又来到了住在永济桥的张来庆爷爷家。同行的除了闸弄口社区的社工叶大姐,还有张来庆的弟弟。 走过一条50厘米宽、3米长的小路,右拐就是张来庆的家。家门前1米远杂草丛生,这里即将拆迁。 张来庆的屋子大约10平方米,一张床、一个置物柜、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台电视机,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头顶上有一只吊扇,没有空调,84岁的张来庆无儿无女,平常都是一个人住在这间房子里。 叶大姐将花露水、毛巾等一些日用品交到张来庆手里。 “爷爷,您身体还好吗?”记者问,可张来庆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没有回应。“他耳朵不好,要很大声才听得见。”一旁的弟弟解释道。 常在社区走动但不善言辞 叶大姐放大了音量,凑到爷爷耳朵边上,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了一遍。“好。”只说了简单的一个字,张来庆又不说话了。“他比较害羞,平常我们经常能看到他在社区里走动,就是话不多。”叶大姐说。 问到张来庆现在生活有什么困难,他想了想,对着叶大姐说:“就怕马上拆了没地方住哦!”叶大姐立马回道:“社区已经准备把你安排到敬老院去住啦!”听到这话,张来庆终于绽开了笑脸,点了点头:“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