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中1958届高三(8)班全体同学毕业照,看看这里有没有你或你认识的人。照片由叶屯海提供
昨天,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的茶室里,有一场穿越一个甲子的同学会。
参加同学会的八旬老人,曾经都是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1958届高三(8)班的同学。高中毕业后的57年里,这些历经大半个世纪风雨的昔日少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颇有成就。而昨天,他们的身份又退回到60年前,成为彼此口中的“XX同学”。
老班长、都锦生的弟弟都长生(现名都诚成)也从美国飞回来参加同学会。围坐在老班长身边,重温往事时,已入暮年的同学们言辞中也流露出几分当年的蓬勃和生机。
他们说,这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珍贵的朋友。只是遗憾,47个同窗中,目前能联系上的只有三分之一:“老同学,如果你能看到报道,请一定要联系我们,我们很想你。”
一个班5人上北大清华,“牛”班就是牛
上世纪50年代,杭州市第一中学无疑是全省最好的中学,在全国也是顶尖。
1955年,杭一中面向全省招收了13个班级。入学后都要以班级为单位寄宿,所有同学睡在一个大房间里。上学的节奏一点不比现在轻松。早上6点半起床跑步,7点40分上早自修,一天7节课,晚上还有晚自修。
因为同学们之间年龄相差较大,学校按年纪相近度划分了班级。除了3个班有女生,其余10个班都是“和尚”班。好在是“和尚班”,夏天时,大家随意穿件背心就可以去自习。有女生的班级就不一样了,“那时的男伢儿比较害羞,女生面前,总是要穿戴整齐的。”参加同学会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师王乃银说。
不过,因为8班的同学多属牛,他们更爱自称“牛”班,而当时的杭一中也确实牛。
何守善现在是杭州九中的退休老师,富阳人。据他回忆,1955年,富阳有120多个人去参加当时的升学考试,只有20多个人能考上普高、中专和技校。这其中,能考上杭州一中的更是凤毛麟角。
而1958届高三(8)班的47个同学中,光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有5个。要不是不少同学因为历史原因无法被高校录取,这个数字还会往上攀升。
一门数学课至少有5个任课老师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徐金海说,自己的成绩当时在班里属于比较一般,但是考大学还是非常轻松的。原因是,高中打下的基础很好。
“高中前两年,我们赶上了学校提倡‘教师专业化教育’的教学改革。”徐金海说,那会不分文理,所有学生都要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数俄理化生和政史地。但是和现在每个科目只有一个任课老师不同的是,他们多数科目由多个任课老师任教。例如数学就至少有5个老师,每个老师分别教代数、几何、制图、三角等。物理也分成力学、电学等。“如果老师侧重代数,就会对代数有更深的研究,能更好地教授学生。但实际上课时,老师也会综合上课,只是侧重他负责的部分。”
杭高毕业后,从事杭州道路改造建设多年的叶游屯还写过多篇纪念老师的文章。他说,老师各有风格,但水平都一流,上课也成了种享受。“我们的几何老师张奇英,上课都用文言文,且不用看教案。作业只布置一道题,‘做不做听便’。”此外,学生们每周还有2节军训课,“那可是玩真的,步枪、手榴弹都会出现在军训课上。”
除了上学,同学们还得参加劳动。“新建环城北路,我们去挖过下水道。全班同学还一起去艮山门杭州煤球厂当过半个月夜班工人。”叶游屯说。老班长发出集结号:老同学们快来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