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平静了许久的网约车市场再掀波澜。
去年2月,美团打车试点南京网约车市场,今年年初又与滴滴在上海激烈的补贴大战。而在美团、滴滴在出行领域掀起“价格血战”约半个月后,补贴战有了“熄火”迹象:4月13日,美团、滴滴相继宣布,已于4月12日停止对南京用户的补贴发放;滴滴方面14日还宣布,率先取消上海地区的常态化补贴。
互联网企业竞争从补贴大战开始,本很正常。要知道,滴滴现在所占据的每一分的市场都是当年花真金白银换回来的。很多时候,用户规模等也决定了同业市场里的自身站位与洗牌效率。所以很多企业都以资本为利器竞相跑马圈地,以低价为手段抢占市场份额。
而网约车行业属于典型双边市场,司乘两方又没有单平台归属特征,故壁垒并不牢固,新入场者也容易以高额补贴带动订单量,再凭订单量积攒大量用户。
在网约车市场的拓荒期,价格战已呈现出了些许负外部性,但当时监管法规尚未跟上,用户叫车习惯也需培育,所以呈现出的野蛮生长期特点,也容易被消化和接受。但在网约车市场已告别初创阶段、只能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网约车新规又将该行业引向渐次规范化的当下,补贴大战对网约车行业的“破坏性”会尤为明显。
不过,与最初低维的草莽混战不一样,现在的玩家大多是资金雄厚的高维玩家,台面上与滴滴打得火热的美团、携程、高德等,实则也是盯着汽车行业变革中谁会掌握下一代城市出行的话语权,他们想做的是围剿滴滴,为未来的出行市场占得先机。
而实际上,如今的滴滴和美团都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局面。之所以滴滴“迎战”,是因为互联网经济讲究的是“赢家通吃”,即只有用户量越大,当超过盈亏平衡拐点时,企业才能获利,这也就是滴滴一开始要吞并优步、快的,不断烧钱拉人头的原因。
如果赢了,就能借助平台上规模经济的支配地位,在城市客运平台上实现自己的定价“话语权”。然而,看到这种趋势的不止滴滴,如此大的蛋糕,显然不可能让滴滴一家独享。
大战已然开始,在围剿与反围剿之后,谁将会赢得未来出行市场的话语权,一切仍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