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运河流影》 @陆_ckd 拍摄 风和日丽,天清气朗,坐在阳台上就能清晰看到运河里微波荡漾,舟楫往来繁忙。 这里是丁云川先生的家,四壁皆书,满屋清香,楼下是千年大运河蜿蜒流过。 在这里,仿佛轻轻一伸手便会触碰到历史的痕迹,一凝神就能嗅到不同时空的气息在这里欢聚。 古时的砚台、谭嗣同的字、清代残碑、清代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课卷,工整小楷让人惊艳……这些古物原本各自在历史的荒野里沉睡,如今被一个人唤醒,穿越时空,欢聚于此。 这些相遇,均为缘分,偶然拾得,也是注定遭遇。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客厅里一块清代残碑上,清代书画家郭麐题有诗云:“残碑为砚记兴亡,往事悠悠剧可伤。二百余年天地间,我身与尔历沧桑。”“此砚镌字妙绝伦,米童五石换奇珍。补天填海今无用,携作此铭题卜人。” 但凡收藏过此碑的人均会留印为证,丁云川先生却没有,他的性格素来清净低调。 运河边的这间屋子装满了杭州的前世今生,也装满了丁云川先生对杭州的热爱,这份热爱就像基因一样,从一出生就已经存于他的体内。 1942年1月寒冷的一天,杭州建国北路黄肉巷疯狗弄的一处大宅院里喜气洋洋,欢笑盈盈,丁日新绸厂年轻的老板家添丁了,是个儿子,祖父给他取名丁云川。 丁家家境殷实,遗有书香,丁云川一出生便耳濡目染父亲对杭州历史文化的痴迷,家里收藏了一些名人字画、古董。父亲有意要培养长子传承自己的衣钵,从幼儿园开始,便将他送进外国人办的学校受教,并寄予厚望。闲暇,常常带着年幼的丁云川游览西湖,欣赏楹联,探访古迹。 1951年春,暖意融融,杨柳青青,西湖边柳枝上毛茸茸的嫩芽齐刷刷迎风飞舞。丁老板牵着一位身着长衫的垂髫孩童匆匆走进一户人家,出来的时候包里多了一块砖,西汉时期的五凤三年砖。 这是父亲第一次带丁云川一起去买古物,花了六元钱。 从此后,父亲去收名人字画古玩都会将丁云川带在身边,教他如何识别古物,鉴赏字画。
丁云川8岁那年,祖父去世,临终前交待他一句话:要读书,要听妈妈的话。他牢记至今。即使特殊年代,因成份不好辍学,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如今,对一些有关杭州西湖的古物字画,他能迅速从某本书里给你翻出,然后详细介绍,讲出它的前世今生。 1958年夏,杭一中(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到半山帮农民劳动,进行双抢。烈日当空,所有人都挥汗如雨忙着收割,丁云川一俯身,看见了半掩在土里的两块骨器。洗尽泥土,发现一件骨器上有刀锋,一件凿有两个孔,恍自遥远时空穿越而来。 8月5日,双抢结束,丁云川带上两块神秘的骨器骑自行车浙江省博物馆请教专家。专家看看骨器模样和花纹,不敢确定,叫他去蒋庄请教马一浮先生。 一路飞驰,到了蒋庄,马先生正在午休。午休结束,看到这个温和羞涩的少年,手里恭恭敬敬地捧着两块骨器。听完少年的叙述,再仔细看看骨器,马先生说:“这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刮削器。另一块骨器,串根绳子就是一条项链嘛。说明古代先民也是爱美的。” 马先生惜才,关照少年:“杭州是一座古城,地上地下的东西很多,平时只要留心都可发现东西。”这句话像太阳一样照亮了少年的心,成为他后来人生路上一盏指路明灯。 从此,像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丁云川更加熟读杭州历史,脚印遍布市井,荒村野冢,山上树下,四处搜寻。他要让每一处遗迹,每一件古物都得到保护。让每一段历史,都有地方安放。 延伸阅读: 听老奶奶讲那过去,运河畔塘栖人家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