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愿沈老师安息,永远忘不了我当年校庆杯踢球受伤后,沈老师给我端来一锅排骨……”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友,在师生微信群里的留言。 11月23日凌晨零点零二分,一个值得人们敬重的老人走了。 根据老人生前愿望,家人连夜护送他的遗体,赶到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完成了遗体捐献。 老人叫沈瑞年,他生前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老人走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教授沈瑞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1月23日在浙江宁波逝世,享年91岁…… 在医院 见到一位很绅士的老教授 今年8月,宁波镇海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叶永伟,办理了一起很特别的遗体捐赠事宜。捐献者,就是沈瑞年。 一查老人的背景,叶永伟肃然起敬: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人。 沈教授1928年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51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多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国际金融英语教育方面的空白,他主讲的“国际金融英语”和“国际结算”,被学生誉为中国人民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 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员、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教育工作者、“爱国立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是银事达奖教金获得者。 叶永伟第一次见到老人,是在宁波的一家医院。他回忆说,虽然身体不好,但沈教授没有卧床,自始至终端坐着和人交流。他戴着眼镜,说话不紧不慢,富有条理。“沈教授当时跟我说,他走后想捐献遗体,想在宁波了了这个心愿,问可以吗?他望着我的眼神,很期盼。” 叶永伟说可以的,沈教授听了,很高兴,“办理这种遗体捐献手续,是我的工作职责,应该做的。但沈教授很有绅士风度,握着我的手,连说了几声感谢。” 11月23日早上刚上班,听说老人病情恶化,已经走了。 家属说,他走得很安静,没惊动更多的人,他的学校、他的学生,当晚都还不知道…… 19年前 他瞒着全家人干了一件事 沈教授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沈康,高分子材料研究专家,在美国读到了博士后。 老二沈勇,是瑞典一家公司驻宁波分公司的高管。 关于父亲的事,沈勇这样告诉我,“遗体捐献,一直是我爸的心愿。” 父亲去世后,家里人在整理遗物时,翻出一份捐献遗体声明书,日期是在19年前:2000年5月23日。 原来,当年,72岁的父亲,瞒着他们在北京签下这份声明。 “父亲早有了这想法,也早做好了准备。”沈勇说,“我在宁波工作,我母亲祖籍是宁波奉化人,今年6月9日,父亲从北京回到宁波,父亲看上去身体还好,只是人比较消瘦。9月26日,他说身体不舒服,家人立刻陪他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我们都震惊了,确诊为胰腺癌!已经是晚期。” 家里人不敢告诉他病情,都瞒着他,“但父亲是个睿智的人,虽然大家嘴上不说,可他能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于是催促我办一件事:遗体捐献。我把父亲的病情悄悄告诉给哥哥,9月20日,哥哥从美国飞回宁波,陪着父亲过了最后一段日子。” 一年前90岁了 还坚持天天游泳 “我父亲,平时不苟言笑,对学术很严谨。从小到大的印象里,他是一个严父,对我们要求很高,但从来不打骂孩子。”沈勇回忆,“他的英语很好,小时候,我们说英语,他会认真纠正。长大后,我留学加拿大,哥哥留学美国。按说我们的英语,已经很专业了。可回到家里,和父亲外语交流时,他还是指出我们口语的不规范,还认真地翻字典纠正。” 在沈勇回宁波工作之前,至少有10年,兄弟俩都不在父母亲身边。 “想念我们了,父亲常给我们打越洋电话。我爱人和孩子在加拿大,一年前,父母呆过一阵子。父亲的身体保养得一直很好,在加拿大那段日子,他几乎天天游泳。” 在去世前,沈教授住进家门口附近的宁波市第五医院。 他的头脑一直清醒着,催促儿子办理遗体捐献的事情。 11月23日凌晨零点零二分,沈教授去世。 凌晨3点多,全家人和赶来的镇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医院做简单的遗体告别。 连夜,全家人护送父亲,赶到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 24日那天,亲朋好友也来了,大家汇聚到学院,和他做了最后的遗体告别。 去世前交了10万元党费 沈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书数十年,学生遍布五湖四海。得知沈教授去世,他生前所在的师生微信群里,学生们纷纷写下悼念之词。 “沈老师是娃娃脸,说话间隙会吐吐舌头,很难把严肃这两字和他挂上钩。但是沈老师当年是唯一一个给学生写推荐信要自己审阅修改、定稿才签字的老师。我签字等于为自己说的话负责的认识,源于沈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曾回忆与沈瑞年教授同在一个教研室的工作经历,“沈瑞年教授总是为他人着想,一辈子都是这样,他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之一,他就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沈勇说,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家人发现一张纸条,“学院的领导证实,他去世前,把一张存折交给了学院,10万元,说是党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