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杨丽
初中毕业时的小琴和养母的合影
到今年10月,快找人栏目上线4年了,倾听了各种寻亲者经历的人间冷暖。
今年六一,都市快报和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起在武林广场举办公益寻亲大会。
那天,来了几百个寻亲者,有的是找父母,有的是找失散的孩子,法医们在现场采集了他们的DNA。
其中有一对来自浦江的夫妻,张影和周伟,他们要找女儿。
我讲的这个故事,和他们有关,暂时也还没有标准意义上的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的意思)。
一个妈妈的故事
一个女人
抱走了刚出生的女儿
1987年农历四月的一天,张影生下老三,这是他们家第三个女儿。
当时,张影没有去医院,而是挺着肚子回了娘家,请村里接生婆帮忙,生了孩子。
当时在农村,“养儿防老”观念盛行,很多人家里希望有个男劳力。
送走孩子的决定最后是张影母亲做的。
孩子出生第二天,张影母亲去县城赶集,走了七八公里的路,到了集市上,她遇到了老姐妹,说起女儿又生了个女儿的事,老姐妹说她帮着联系看看。
当年,有一拨专门牵线的“中间人”,他们去“收孩子”,然后把孩子送给想要孩子的人家。
过了两天,张影娘家来了一个女人,“是我们村嫁到绍兴那边的”,张影不知道这个女人叫什么。
“绍兴那边有户人家有个儿子,想要个女儿”,女人抱起躺在张影身边的婴儿,但没留下任何关于收养家庭的具体信息就走了,“他们肯定会疼她的,你们放心吧。”
她留下的这句话,成了日后张影每次想起女儿的时候,用来宽慰自己的话,“我想,有人疼我女儿的,也好的。”
我问张影,当时怎么不问问呢,“她让我不要问,就说是户好人家”,也许是怕面对,张影不敢去想万一。
曾有两波弃婴高峰
过了几年,张影和丈夫想知道孩子过得怎样,找人四处打听,答案像放飞的风筝,线扯在自己手上,但风筝却不见了。
10多年前,张影找到带走女儿的女人娘家亲戚,亲戚说听说张影女儿现在过得很好,“他们跟我说他们搬房子了,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后来再去找那个女人的亲戚,亲戚干脆说他们没有再联系了。
当时的民间送养中,有个“规矩”,收养家庭希望与孩子的一切过去切断联系,他们做着各种努力,故意修改孩子的生日,或者抱养后马上搬家……而“中间人”也会“守规矩”,隐瞒收养家庭情况,甚至说谎。
对那些送走孩子的亲生父母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没资格,理亏,他们张不开口,不敢多问。
这几年,寻亲的队伍越来越多,寻找亲生父母的多,一些和张影一样送走孩子的亲生父母,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他们彼此诉说着后悔,又相互鼓励。
金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两波弃婴高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自然灾害,很多人家养不起孩子,只好把孩子丢了,这些孩子被好心人看到送到福利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些孩子被集体送到外省,被当地家庭收养;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特别是1984年至1987年,当时的汤溪福利院(现为金华婺城区社会福利院)平均每年都会收到三四十个刚出生的孩子,大多是女婴,大多来自金华市区以及兰溪、浦江、义乌等周边县市,因为当时农村重男轻女,父母把刚出生的女孩遗弃了,有的被送到福利院,有的被送养。
大家组了寻亲群,你拉我,我拉他,群里的人越来越多,加入的群也越来越多。
今年5月,张影在诸暨一个寻亲群里,看到了都市快报“快找人”关于六一寻亲大会的通知。活动那天一早,她和丈夫坐大巴赶到杭州,想再试试。
“我们需要忏悔”,这些年,一有寻亲会,他们都会赶去,希望能在“还走得动的时候”找到女儿,听到女儿的消息。
一个陌生女人抱来一个孩子
孙美记得,32年前的那天下午,在田里忙农活的丈夫突然慌慌张张回来,怀里抱着个婴儿,哇哇在哭。
“这么小,总不好饿死她吧”,丈夫把孩子抱给孙美,“他在田里干活的时候,一个女的抱着孩子过来,问他要不要”,虽然不认识那个抱孩子的女人,孙美丈夫还是抱了过来看了看,就再也没放下。
“一件旧棉袄,外面有块布头包着”,襁褓内是个女婴,还有张纸条,写着出生时间。
孙美和丈夫都是柯桥老实巴交的村民,不识字,以种田为生,夫妻俩结婚多年,没有小孩,“交给我,我就好好养着”。孙美没奶水,去村口小店买奶粉,村里人一下就知道了她突然有了个女儿,“我肚子没大过,他们知道是抱来的”。
家里突然多了一口人,孩子又瘦小,田里的秧刚插下去,还没有什么收成,只好跟人借钱去买米糊买奶粉来喂。
女婴“一直哭”,两人也没经验,孩子一哭,心思都乱了。
两人觉得城里医院要比乡里卫生所好,但当时去趟城里并不容易。
那会,柯桥区还叫绍兴县,水网密布,有一纵一横交叉两条河流,南北流向为柯水河,西东流向为古运河(又名西官塘),从村里到城里,要穿过成片的稻田,跨过数不清的石板桥。
怕耽搁,孙美丈夫抱着孩子,走到桥埠头,跟人借了条乌篷船,摇船赶路,船身狭窄,船篷低矮,“嘎吱嘎吱”摇着橹摇到了柯桥镇。
女婴三天两头生病,夫妻俩费了不少心思,6个月大时,孩子又生病了,正是忙着收割的时候,夫妻俩抱着孩子,又摇船去了医院,住了十几天院,等抱着孩子回来时,田里,稻子疯长,出了芽,加上雨天,“稻谷都烂了”。
孩子长到一岁多,夫妻俩抱着她去办户口,算是正式“入门”,“老头子给她取了名字”,小名叫小琴。
就这样磕磕绊绊把小琴拉扯到小学,“什么好吃的,老头子都买给她”,“要吃杨梅、橘子,吃什么荤菜,都给她买”,夫妻俩对孩子很舍得,“这么小要长身体,不好给她饿着”。
放暑假,小琴跑去田里,说要帮他们干活,但夫妻俩挥着手让她赶紧回家……
2008年,小琴结婚,对夫妻俩来说,小琴长大成人了,“老头子让人写了张纸条,上面是我们两个人和她的生日,我们老了,她要给我们‘做生日’,怕她记不得”,小琴收好,“她说她晓得的”。
小琴结婚第三年,养父生病去世,这些年,孙美和小琴一家一起生活。
孙美跟我说,小琴从来没问过自己身世方面的事。
孙美并不知道,其实小琴早已知道。
收养家庭唯一不能谈论的“秘密”
我去见孙美是想征求她的意见。
中秋节后,我得到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消息,“浦江一对夫妻比对上了一个人”。
DNA比对结果,张影和周伟要找的女儿就是小琴。
但此时,小琴被关在柯桥看守所里,今年4月,小琴和丈夫因涉嫌开设赌场罪被刑拘。
我去找办案民警——齐贤派出所民警小徐了解,“她跟我说起过,她是领养的”,小徐说。
“她妈妈到我们派出所,想给女儿求情”,当时小琴不交代,提审时,小徐说起她妈妈来派出所的事,“她一下就哭了,说她是领养的”。
小琴情况特殊,我想,如果让小琴和亲生父母相认,需要听听她养母的意见。
在以往寻亲案例中,很多被收养的孩子,从小在邻居们指指点点中,就明白自己是领养的,但又怕去问养父母,伤他们心,身世或许成了收养家庭唯一不能谈论的“秘密”,虽然大家彼此都知道。
“我耳朵不好,我叫个人来听”,孙美客气地让我们进屋,拿出张纸,找电话号码,叫来的是小琴丈夫的亲戚小吴。
小吴也证实了小琴其实是知道自己身世的,“她跟我们说过,自己是抱来的”,小吴说他老婆跟自己说过,“那个时候,同一批来的有3个女的”。
“她倒从来没问过我们”,孙美喃喃地说。
“她怕问了,你们伤心吧”,我看着老人,“我来是想跟你说,小琴的亲生父母找到了,是浦江的”,阳台上窗帘拉着,屋里光线有些灰暗,她脸上没什么反应,“浦江的?”,她重复了一句。
“如果你不同意的话,我们先不说”,我说。
“我不会不同意”,孙美摇摇头,“她愿意就好”,两个老人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包括财产、精力在内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个女儿。
前几年,村里集体拆迁,各家各户都分到了房子,如今他们住在街道统一新建的小区里。
小琴他们开的棋牌室就在小区边上,出事前,孙美也在棋牌室帮忙搞搞卫生,赌博是后半夜的事,直到女儿女婿被抓了,她才知道。
留下的两个外孙女还在上小学,“每天要送她们去读书,她们学校都不在一个地方”,孙美70多岁,说起两个外孙女,眼泪从布满皱褶的眼角滑下,她每天走路接送两个孩子,孩子还要上培训班,“前几天,大的跟我说,让我帮她买张公交卡,她自己坐公交车去读书”,她抹了抹眼泪。
“从小到大,我们都没骂过她打过她”,孙美说的是小琴,“两个小的不乖的话,我倒骂几句”,这是说两个外孙女。虽然女儿还让她操心,但孙美说她不后悔养她。
很多养父母对抱养的孩子会生出某种补偿心理,他们内心也怕对孩子不好,怕失去孩子,当然也有个别收养家庭虐待收养的孩子,甚至再遗弃,像小琴这样,可能就是当初又被人转送的。
“我有他们的照片”,我轻声和小吴说,去之前,我让张影传了她和丈夫的照片。
孙美正要去找小琴小时候的照片,她折过身,凑过来看,“有点像”。
人的身体语言总是很诚实。我知道,她很在意。
一个父亲的忏悔
知道比对上的消息后,张影的丈夫周伟连续几夜没睡。
快找人栏目开办以来,有人跟我说,那些遗弃孩子的父母不可原谅。
在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父母相继生病,在照顾他们的日子里,我对亲情有了更多的理解:今生今世,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成为一家人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这辈子的牵挂和思念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有没有血缘,对孙美他们来说,还是对张影他们而言,人生都没有可以回头的选择。
但他们暂时还见不了面。因为根据规定,在被羁押期间,只有委托律师才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把想说的写下来吧”,我提议,张影和丈夫周伟不擅长表达,周伟给女儿写了封信,先打草稿再誊写,让我们帮助转交:
“亲爱的女儿,我们是生你却没有养你的父母。失去你是我们一生的牵挂,要找你是我们今生的心愿……”周伟在信里表达着一个父亲的忏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你,每次想到你的时候内心极其悔恨和痛苦……如果有怨恨,就责怪父母的无能吧……”
对他们来说,也很难。
他们懂得拉扯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对小琴的养父母感恩,“我们真心感谢你的养父母把你抚养长大……”
对还没见面的女儿,他们忐忑不安,怕小琴不接受,“如果有可能,如果你允许,希望进一步的接触……”
“帮我们给她带个话好吗,让她犯错了,要好好改正,我们不会再放弃她。”张影哽咽着说了几个“不会。”(本文涉及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