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一大早,王强拿着订单,迅速在几十个食品筐中准确找到了砂糖橘、冷鲜肉、小青菜,确认货品质量后,放入分拣篮中。这是王强在叮咚买菜前置仓担任分拣员的第四天。此前,他是杭州爱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才集团”)外派至外婆家门店的一名服务员。为了迎战“春节黄金周”,他没能回安徽老家。
但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所在的门店大年初一便已暂停营业,赋闲了两周的他,在爱才集团的对接下,成为了叮咚买菜的一名“共享员工”。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有不少像王强这样受疫情影响赋闲在家的餐饮从业者,成了分拣员、打包员、配送员等紧缺岗位的“共享员工”。
不到一周 共享了近400名员工
“随着疫情暴发,消费者需求快速增长,1月31日,盒马内部讨论,联合餐饮企业以解决用工问题。”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为记者还原了疫情期间全国第一批“共享员工”诞生的始末。
2月3日,盒马正式发布与云海肴、青年餐厅并肩作战的信息。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盒马抛来“橄榄枝”。据统计,截至2月14日,已有来自西贝、绿茶、避风塘、1919、温莎KTV等40多家餐饮企业的2700余名“共享员工”加入盒马临时用工队伍。
同时,爱才集团直接将其公司原有的服务餐饮业员工,通过在线面试、签订电子合同等方式,不到一周,为叮咚买菜、罗森等企业输送了近400名员工。
“疫情期间,‘共享员工’模式既保障了停工期间员工的收入,降低了停工企业的流失率,也迅速填补了民生保障企业的人力缺口,是一种员工、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救急方案。”杭州名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敏跃分析。
培训3天上岗 共享模式如何打破“隔行如隔山”
2月8日,经过3天的货物分类、仓库安全注意事项等培训后,王强开始了在叮咚买菜的工作。分拣工作看似不难,但要做到迅速分辨各类新鲜食材,这对于生活中很少买菜的王强而言并不轻松。
据爱才集团总经理马育介绍,和王强一样,“共享员工”上岗的头几天,有不少员工反映“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与原岗位差异大,不太适应”,但经过2-3天的练习后,基本都能掌握技巧了。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但为何此次疫情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共享员工”通过简单的培训、短暂的练习,就能迅速适应新岗位呢?
“表面上看,盒马、温莎KTV、西贝等企业属于不同行业,但其基础岗位用工模式和能力要求十分接近。而这次疫情中紧缺的外卖配送员、分拣员、售货员等岗位,都是门槛较低、简单培训即可上岗的工种,因此可以在特殊时期迅速落地。”杭州猎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郎越时分析。
但在郎越时看来,这既是这一模式得以快速落地的优势,也是阻碍其被广泛借鉴的障碍。“目前看来,这一模式只适用于餐饮、制造业、房地产等岗位适配度较高、人力密集型的行业。‘共享员工’的未来是否已来,目前还不能妄下定论。”他坦言道。
劳动关系不变 工资由实际用工企业支付
“共享员工”和双方企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关系?这批员工的工资应由哪一方企业支付?发生工伤、劳动纠纷等事件,应由哪一方依法承担?
“此次疫情中走红的‘共享员工’模式,回归到法律关系上看,其实是一种短期的灵活用工形式,相关企业直接用工的,双方之间构成的一般是雇佣关系或非全日制劳动关系。”京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项振华从法律角度阐述了“共享员工”的本质。
据项振华分析,一方面,“被共享”的员工并未和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因此他们的原劳动合同关系未发生变更,这也意味着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仍应由原单位依法承担;另一方面,这批员工仅与盒马等企业签订了劳务协议或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员工为盒马输出劳动后,应当由这类实际用工企业支付劳务报酬或相应的工资待遇。
以王强为例,作为被“共享”的员工,目前他只与叮咚买菜签订了兼职劳务协议,而其劳动关系仍隶属于爱才集团。
在工资方面,王强的薪酬参照叮咚买菜的标准发放——他所从事的分拣岗位按“底薪+单量”计薪,平均月薪在4000-7000元。据悉,这笔劳动报酬将先由叮咚买菜支付给爱才集团,再由爱才集团支付给王强。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受访者都在采访中强调,“共享员工”模式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但更应章法有度,企业尤其应在劳动关系、工资结算、工伤处理、社保支付等方面有更详细的应对策略。此外,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餐饮和零售企业也将全面复工,“共享员工”势必将回到原单位。届时,如何控制好人力衔接也非常关键。
疫情带来反思 学会丰富用工形式抵御风险
危中寻机。在金柚网助理总裁兼产品发展部总监陈鸿飞看来,这次疫情也为企业提供了一次反思组织管理和用工方式的机会。
“事实上,人资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平时就有,特别是以餐饮、酒店、旅行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受到时节、时段等影响较大。在良好经营业绩下,这一问题并不明显。但在疫情等突发事件下,人力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会被瞬间放大。”陈鸿飞说,经过此次冲击,企业要学会关注灵活用工、派遣制等相对轻盈的用工模式,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比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资深导师白永亮则更强调“共享员工”模式给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带来的机遇。在白永亮看来,经此一役,企业和员工都会对共享员工、灵活用工等用工方式有初步了解,是一次教育市场的机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该抓住机遇,提升对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力调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