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最近,首版杭州米其林指南发布,位于西溪路的王氏烧饼入选,与它同时入选该榜单的还有楼外楼、西湖国宾馆紫薇厅、知味观·味庄等餐厅。 王氏烧饼,由一对姓王的夫妻所开,两人均来自台州,今年正好在杭开店二十年。小店生意不错,最近更是受欢迎,顾客来买早餐,要比平时多排队10分钟。 一家小店经营得这么好,着实不易。这不禁让我想起他们的另外一位同乡,南宋学者车若水。车若水也是台州人,因为当时生了脚气,病中作文自娱自乐,写了一本小书《脚气集》。在这本笔记中,车先生用严谨的考证,向读者讲述了金陵的炊饼产业联合会是如何运作的。车先生写: 向在金陵,亲见小民有行院之说,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其地与资,而一城卖饼之家便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面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忌心,此等风俗可爱。 “行院”是“行会”的意思。卖炊饼的店主结成行会,对于外来者,非但没有敌视,用不正当的手段搞垮对方,而是互帮互助,共同推动炊饼业的繁荣。 宋代的烧饼和现在的烧饼味道相似么?宋人黄朝英在《靖康缃素杂记》谈到,“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注:音为yuè,意为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烧饼是火烧的,和现在的做法相通。“汤饼”类似今天的面条。“蒸饼”,又叫“炊饼”,则类似今天的“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挑着担子卖的“炊饼”,其实是馒头,而非现代人所说的烧饼。 那么烧饼在宋代受欢迎么?《梦粱录》里谈到,“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卖烧饼”这一幕并没有因为相隔数百年而陌生。宋人赶早卖烧饼,现代人也是凌晨四五点起来准备,为的都是能让大家吃上一口新鲜的烧饼。 作家梁实秋曾以《烧饼油条》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油条,在北京叫油炸鬼,一种说法源自南方的油炸桧。张爱玲吃过的草炉饼是不是烧饼?“我笑着撕下一小块吃了,干敷敷地吃不出什么来”。 一只烧饼牵出的这些往事,是文化的乡愁。好吃的烧饼之所以上榜,也许就是总也吃不厌, 又总让人惦念的家常滋味吧。这一次,让我们祝贺烧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