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蟠出生官宦之家,于庆历六年(1046)得中进士,此后辗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杨蟠迁签书江阴军判官厅公事,职司案件审理。此时,杨蟠的诗才已天下知名。这年冬天,江南下雪了,杨蟠约了惟晤上人到杭州灵隐寺拜访著名高僧契嵩,数日后得诗64篇,结为《山游唱和诗集》1卷。 杨蟠这样写《莼菜》:“休说江东春水寒,到来且觅鉴湖船。鹤生嫩顶浮新紫,龙脱香髯带旧涎。玉割鲈鱼迎刃滑,香炊稻饭落匙圆。归期不待秋风起,漉酒调羹任我年。” 莼鲈之思,也许是他对江南之地的留恋。 到了元祐四年(1089年),当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两浙西路钤辖兼杭州知府时,72岁的杨蟠因为苏轼力邀,以奉议郎通判杭州军州事,与苏轼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事宜。苏轼的《东坡集》中,仅和杨蟠梅花诗就有20首,可见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有着非常的默契。 那条苏堤的修筑,实际上倾注着杨蟠的心血,他和苏轼商议后,用常平米招募饥民来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湖泥葑草,筑成这条后世知名的大堤。但和天才共处于一个时代的悲哀在于,天才夺去了太多的光芒,好在杨蟠有着旷达的心胸,就像他在《保叔塔》中所表白的:“寂寥千古事,今日有谁登。落日云间合,空中露几层。” 杨蟠的人品和诗作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坛名宿所赏识,北宋人文荟萃,虽然政见不同,但他们对文化价值的认可,却有共通之处。 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杨蟠在高邮任满后,转知寿州。不久,杨蟠辞去官职,寓居杭州,可见他对杭州的喜爱,在九十岁左右的高龄,作《钱塘西湖百咏》,从湖堂至西水亭,各为一绝,共百首。(普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