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睡前是要听故事的。 妈妈是严谨认真的人,记忆中她似乎没有随口编故事“应付”我的时候,总会找一本她觉得合适的书一页一页念给我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作《小布头奇遇记》的故事,讲的是用一块很小的布做出来的很小的叫作“小布头”的小布娃娃在和好朋友苹苹吵架后,离家出走后遇到的一系列的故事。后来上了大学读了文学史才知道原来《小布头奇遇记》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小说。 小学二年级的那年夏天,学校推选我参加全市的小学生夏令营,目的地是普陀山。真是太让人兴奋和向往了!可是父母觉得那个时候的我实在太小了,不放心让我出远门。可没有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孩子的,那时我就觉得我可以,我长大了!于是我坚持要去。妈妈就坐下来跟我讲道理,她说,“你可不要觉得爸爸妈妈管你很烦,你看故事里的小布头多可怜啊,都没有爸爸妈妈管。”听妈妈讲到“小布头”,小小的我灵机一动——“可是我也想像小布头一样啊,可以坐火车,坐汽车,可以看到好多好多之前没见过的人和事啊!小布头那么小都可以出去,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妈妈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她也许没有想到我会搬出“小布头”来。可是她旋即就微笑着说,“嗯,你说的有道理!”再后来经过家庭会议商议,我可以去普陀山参加夏令营了!条件是身上所有东西都丢了也没关系,人不能丢。另外,要写一篇作文。 我从普陀山回来的时候不仅没丢东西,还给妈妈买了一条贝壳项链,作文也写了,后来发表在了《父母必读》杂志上。 记得有一首歌叫作《故事里的事》,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歌里是这样唱的:“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有时候我们是故事的旁观者,有时候是叙述者,有时候是亲历者。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别人的故事里体会着自己的人生。有些故事是宏大叙事,有些故事则是细微之中见真情。 研究生期间我读到了古罗马的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关于“寓教于乐”的理论。他对于寓教于乐的阐释是“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我想,这大约就是故事的力量和意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