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这个国庆假期,赢来了口碑票房双丰收。影片中被网友一致评价为最催泪最温情的单元——由徐峥导演,范伟、张译、韩昊霖主演的《最后一课》,就是在我们杭州的千岛湖取景拍摄的。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最后一课》里多次出现的“文化礼堂”——亮了!它的取景地本身就是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在千岛湖的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文化礼堂。
赤川口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余氏家厅,龙门塔和余四山墓。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口草龙就在赤川口村。村子里,代代传承、年年中秋舞草龙的习俗,五百多年来从未间断。
村子里的文化礼堂原本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村民大会堂。2013年,恰如春风吹遍,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座白墙黑瓦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浙江乡村田野上悄然生长。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汾口镇赤川口村建起了自己的文化礼堂。一件件旧物、一条条村史,诉说着浓浓乡愁;一台台村晚、一场场演出,让村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科甲传芳、耕读传家”。七年来,村里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村民们精神文化的“家园”和“乐土”,如今,汾口镇赤川口村文化礼堂还在杭州市委宣传部文礼办的指导下,引入了“文化管家”,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
“文化管家”进文化礼堂
村民抢着上培训课,登上礼堂大舞台
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的文化礼堂大门口,礼堂里传来阵阵睦剧曲声。
伴随着音乐,走进礼堂,你就能看到村里的大姐们有模有样地学着省级非遗名录中的“竹马”传统民间舞蹈。
“文化管家送培训到村里来,大家都很喜欢。以前文化礼堂还只是村民的自娱自乐。现在,有了文化管家,文化礼堂真正成了村民的大舞台。”村里的文化员余彩娟感慨。
自从“文化管家”进了汾口镇赤川口村文化礼堂,村民们进文化礼堂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家都抢着上培训课,努力登上礼堂大舞台。
“文化管家”是什么呢?汾口镇赤川口村文化礼堂“文化管家”模式的运行,只是杭州“文化管家”项目推进中的一个缩影。
去年,杭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按下“快进键”,全年建成333家。到去年底,杭州市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408家,村级覆盖率达到70.3%,呈现出由“盆景”变“风景”、由“风景”变“风尚”的生动局面。
为更好地管好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各地进行积极探索,“文化管家”便应运而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高端文化企业,依托文化企业雄厚的文化资源,向镇、村派驻专业的“文化管家”,催生着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激活了农村文化礼堂资源。
今年5月14日,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暨“文化管家”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现场会在萧山戴村镇沈村村文化礼堂召开。会议指出,今年是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500人口规模以上村全覆盖之年,各地要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名家走进农村文化礼堂
转身成“文化管家”
“走起来!走起来!身体与音乐节奏融合在一起,要有种向前冲的感觉。”,“肩和臂是相互联系的,臂摆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动肩的效果。”在转塘街道上城埭村文化礼堂舞台上,文化管家“董团长”董文丽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着村模特队的阿姨们走台步。
董文丽来头不小,曾做过2015年至2018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幕式的舞蹈总监,参与过2017年中国杭州大学生戏曲节颁奖晚会、是2017年第十三届《平民英雄》颁奖盛典等晚会的策划及节目编导。如今,她有了一个新身份:转塘街道“文化管家”。
“我们村的模特队平时都是自娱自乐,自从来了‘文化管家’,表演更专业了,演员也更有自信了。”上城埭村文体委员小杜介绍。目前转塘街道已全面建成8个文化礼堂,活动场地有了,但之前文化活动并不多。如今,转塘街道通过第三方招募了一批艺术名家做“文化管家”,提供“菜单式、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让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更专业、更常态。
同时,转塘街道也是杭州西湖区首个引进“文化管家”团队模式服务项目的镇街。引进“文化管家”后,每个村还将培育一支特色队伍,例如长埭村排舞队、西湖茶场声乐队、桐坞村舞蹈队、上城埭村旗袍队等,经过“文化管家”的专业指导,让农村文艺爱好者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杭州有了222名“文化管家”
打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升级版
来自杭州市委宣传部文礼办的数据,杭州市推行“文化管家”社会化管理新模式以来,目前共引进13家社会文化服务企业,派驻222名文化管家,覆盖49个乡镇(街道)、434个村,受益群众144.2万人。共计组织策划礼堂文化活动452场,举办辅导培训1424场,参与群众33.4万人次,与同期相比礼堂文化活动平均提升40.1%,参与群众增加45.2%;共计培训乡村文艺队伍337支、文艺爱好者3668人,编排创作原生态文艺作品169个,挖掘创建本土文化品牌52个。
从“业余管”到“专业管”,提升管运水平。以县、镇为引入主体,以文化礼堂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文化管家派驻为主要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社会文化服务企业,组建以文化管家队伍为骨干、本土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礼堂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团队,参与文化礼堂管理运行,让镇、村基层文化工作者更加专注于本职行政业务工作,两者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礼堂文化活动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全面提升文化礼堂管运水平。全市共计投入1290.8万元,引进13家社会文化服务企业,派驻222名文化管家,覆盖49个乡镇(街道)、434个村,受益群众144.2万人。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助力文化振兴。坚持送种结合、以种为主,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投入更多的专业力量,安排文化管家队伍深入镇、村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编排创作本土文艺作品,创建乡土特色文化品牌,培训乡村文艺队伍、文艺人才,培育礼堂文化内生动力,全面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目前,“文化管家”项目共计培训乡村文艺队伍337支、文艺爱好者3668人,编排创作原生态文艺作品169个,挖掘创建本土文化品牌52个。
从“少而低”到“多而美”,激活阵地资源。依托社会文化服务企业雄厚的文化资源、文化管家队伍专业的文化素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最大程度地满足镇、村个性化文化定制服务、农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破解文化礼堂活动少、质量低、形式单一等难题,推动文化礼堂充分实现“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群众常来”运行目标,全面提升综合使用效益。
自6月份以来,全市推行“文化管家”的文化礼堂共计策划组织活动452场,辅导讲座1424场,参与群众33.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