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祖师爷 按理说,杨叔英他们这帮颜料商发的是“洋财”,更应感谢德国人,可追根溯源,最终还是托了葛洪祖师爷的福。 因为新型化学合成颜料是西方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而现代化学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欧洲的炼丹术源自阿拉伯,而阿拉伯又传自中国道教的炼丹术。葛洪正是道家最杰出的炼丹家,连西方人都颂赞葛洪为现代化学鼻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翰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的炼丹术)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民国时期 葛岭明信片
杨叔英与赵雨亭怀着感恩的心来到葛岭,两人顺着崎岖的土道一路上山,来到岭上,见到的葛仙庵已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经历了风云变幻、兵荒马乱的时代,只有门外的一座玲珑剔透的假山和一口幽深的古井,还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还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古老道观。
他们在门口发现了一块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名为《重建葛仙庵碑记》的石碑,碑文字迹虽有几处已模糊不清,但大部分可以辨读,从中可以大致了解葛洪的生平和葛仙庵的历史。 葛洪本身就具有道家的基因,他的叔祖葛玄便是道教史上的一位“天师”,号称“葛仙翁”。葛洪自己在《抱朴子(内篇)》中也称葛玄为“葛仙翁”,后因其成就和影响力超过了叔祖,所以“葛仙翁”的名号就落到了他头上。 葛洪出身于江南士族,祖上做过高官,但后来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而葛洪在贫困中仍勤奋读书,从小就以儒学知名,曾博览经史百家,对道家神仙导养之法尤其感兴趣。《晋书•葛洪传》中形容他的性格“性寡欲,无所爱玩”,也就是没有什么嗜好,下棋打牌、喝酒赌博统统不喜欢。“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他个性有些孤僻,淡名利,不喜欢呼朋唤友,乐于做个宅男。 “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一次他在余杭山中偶然遇见了何幼道、郭文举两位得道高人,六目对视了一下,便擦肩而过,没有言语交流,但这一个眼神的指点,立刻激发了葛洪心中埋藏着的求道成仙的梦想,从此他为了寻求道家典籍及学问,不论千里之遥还是山高路险,志在必得。 后来葛洪拜葛玄的弟子郑隐为师,潜心丹术,尽得其炼丹之法。在这之后葛洪还有一段从政的经历,其实葛洪当官是另有目的的,这样能有更多机会和条件到各地去搜求道家秘籍以博其学。在西东晋交接的乱世,葛洪在官场也混得并不顺,虽最终勉强置身“高级干部”行列,但内心早已看破红尘,多次谢绝“提拔任用”,一心潜修道术。在其一度滞留广州期间,又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继续学习炼丹术并兼习医术,还娶了鲍玄之女,擅长灸法的鲍姑为妻。 葛洪年老之时,听说交阯(越南北部)出产练丹用的丹砂,就申请降职到广西句漏去当县令。路过广州时,被仰慕他的刺史邓岳苦苦挽留,葛洪便彻底退出官场,在罗浮山上一心炼丹修道。其实“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云云很可能是葛洪为了辞官修道的一种托词。 此后,葛洪在罗浮山潜心修炼,并留下了很多宏伟著作。然后有一天,忽然写了封信给邓岳,说:“我要远行去寻找师父了,到时就走。”邓岳得信后,急忙赶去送别。这天葛洪一直打坐至中午,忽然像睡着一样去世了,等邓岳赶到,已来不及话别了,时年八十一岁。此时观其面目颜色如活着一般,身体也十分柔软,将其尸体抬入棺木时,发觉非常轻,好像衣服内是空的,皆以为葛洪已尸解成仙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