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东江干区笕桥镇笕新社区的夏金兴老伯,今年已经70多岁了。5月12日下午,他和老伴在自己家的承包地头蔬菜大棚旁边,在两口大缸里,清洗自己刚从地头摘回来的蔬菜,准备去街上卖。
走进夏老伯的承包地蔬菜大棚,看到各种时令蔬菜,按照时间前后,收割了又种植,一批接一批。老伯说他们很少用农药,因为小批量种植,都是绿色蔬菜。 杭州城东地区,曾是杭州市的传统的菜蓝子基地。像夏老伯他们这样的江干区四季青、笕桥,九堡等乡镇的农民,过去给杭州城市居民供应了大量四季蔬菜。随着杭州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的,近郊农村征迁,原来的菜篮子基地上高楼大厦拔起,原来的村庄变成了一个个建筑工地,菜农陆陆续续搬进了新高楼,或暂住进了过渡房。 现在杭州近郊种蔬菜的土地越来越少了,城市的蔬菜供应基本上靠外地蔬菜运输过来。夏老伯的蔬菜大棚旁边,已经高楼林立。在高楼和征迁现场废墟间,唯有少量的蔬菜大棚还保存着些许农村的氛围。这些一辈子种菜的农民忘不了传统的种菜习惯,利用暂时没有施工的承包地,起早摸黑继续种菜,守候最后一片菜园。 他们在每个大棚旁边,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房。夏金兴老伯的简易房里面,放了一些生活用品。在这里坚守最后菜园子的,都是年纪大的老农民。网上经常有报道,杭州近郊农民征迁以后可以得到上千万征迁补偿,好多网友非常羡慕。近郊农村的年轻人都已经融入了城市化生活,但是这些征迁的老农,祖祖辈辈种蔬菜的习惯,还是改变不了。 夏金兴说,自己上学到16岁,就开始在农村劳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他就一直在自家自留地种菜。现在农村征迁以后,在家空着无聊,就来这里种菜。他说每天早晨六点钟就从过渡房过来,在田头整整忙一天。他说,在田头忙碌,对他们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生活的寄托,比在麻将馆健康快乐多了。他有一点伤感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地方也全部建高楼大厦了,就没有地方种菜了。 几年以后,杭州城东原来的菜蓝子基地 ,都陆陆续续规划成城市区域,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代替了蔬菜大棚。城市近郊农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像夏金兴老伯这样的老一辈农民的生活将会怎样? 让他们住进鸟笼般现代化高楼的一格一格的封闭空间,他们会不会习惯?城乡一体化过程当中有很多生活习惯方面的“阵痛”,在老一辈的农民身上或许表现得更为强烈。如何让这些保持着传统劳动美德的老农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融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生活,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社会课题。 延伸阅读: 大伯取网名“追风少年”摆修表摊不为赚钱 杭州大伯隔铁栏修鞋20年,成蚁族的青春回忆 一个公厕一个家,微笑保洁姐的“住厕生活” 杭州地铁酷似“赵丽颖”的女生常被介绍男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