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培训班,让家长得了选择恐惧症 对于选择暑假培训班,赵小姐已经有了选择恐惧症。 赵小姐是一家私企的员工,暑假前她去幼儿园接儿子,老师当场和她说:“你孩子的英语有点跟不上,可以趁暑假去外面补习一下。”于是,这个暑假她就在外面给儿子报了幼儿英语培训班,一学期10000元。面对市面上眼花缭乱的培训班,赵小姐觉得自己得了选择恐惧症。 事实上,与赵小姐有相似经历的家长不少,前几天有位妈妈在19楼晒出一张女儿的暑假课程表,并表示自己月薪三万但还是撑不起孩子暑假班的高昂费用,课程表里满满当当地罗列了幼儿园刚毕业的女儿每天要上的培训班。最近也有本地媒体报道:杭州有个二胎职场妈妈给娃报了十个培训班,其中5岁女儿八个班,2岁儿子两个班,学习科目包括数学、美术、围棋等等,也是花费不少。 回想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的暑假可不像现在,那时没有补习班,孩子们除了帮家里干农活就是抓螃蟹、钓鱼;到了八九十年代,物质不再匮乏,孩子们在暑假吃冰棍看港台电视剧。而今,对于巧立名目、形形色色的暑假培训班,家长又是怎么看呢? 杭城00后暑假怎么过? 丁先生 (女儿九岁,三年级) 家住江干区德信东望的丁先生,他九岁的女儿过完暑假就要上三年级了。为了迎接女儿暑假的到来,丁先生特意把母亲从临安接过来,目的就是照顾自己女儿“满满当当”的暑期培训。 “早上7点半,女儿要去上英语培训班,下午1点钟要上小提琴培训课,4点钟要去作文培训班。晚饭后,女儿还要参加自己小区的基础游泳班。”丁先生直言,女儿平时上学,自己和爱人上下班接送还忙得过来,但一到假期,三四个培训班挤在一起,自己实在没有精力去接送,只能请母亲过来帮忙。 樊女士 (儿子八岁,一年级) 樊女士最近正在因儿子暑期上什么培训班的事与丈夫“怄气”。在樊女士看来,自己的孩子应该去学习钢琴、萨克斯之类的乐器。而樊女士的爱人是个忠实的羽毛球粉丝,他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去参加羽毛球培训班,这样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两人在培训班的事情上各执一词,并且态度都很坚决。“现在想让孩子先去试试,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他自己。不过现在的培训班太贵了,我打听了一下,一个羽毛球班一个月就要5000元,学乐器更贵。” 陈小姐 (女儿12岁,五升六) 暑假开始前,陈女士就已经着手在教育机构给孩子报一个语数英辅导班套餐,预计花费6000元,加上书法、游泳、编程、乐器类、科学实验等等,她已经把女儿的整个暑假安排好了。 “主要因为孩子上学期学习时间较短,很多学科的知识不能完全消化,所以想趁着暑假帮她加强一下,多学总会有点用的。”在陈女士看来,暑假给孩子报班一来可以为孩子巩固学科知识,二来由于他们是双职工家庭,没有假期,也没有时间在家管孩子,与其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玩iPad看电视剧,还不如花钱让她学习,买个心安。 “40后”到“00后”说暑假 钱塘江边洗个澡 约上好友打弹珠 张金富 1948年出生 “我们那时候的暑假,经常去钱塘江游泳抓小螃蟹” 40后私营业主张先生说。 张先生回忆:儿时他住三廊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去钱塘江旁边洗澡,那时候钱塘江旁边有滩涂,地上有很多小坑,潮水退了,他们在里面抓小螃蟹。潮水涨了会带出鲫鱼,身手敏捷的人就会在岸边等着,一抓一个准,带回家做菜。平时在家里,他会约上朋友打弹珠,找块泥地,挖个小坑,谁先把对方的弹珠打进洞就赢了。 “太平洋电影院”看电影 庆春门外抓蟋蟀 凌捷 男 1969年出生 说起小时候对暑假的印象,1969年出生的凌捷滔滔不绝。“我们那个时候还是有暑假作业的,不过很少。”小时候暑假学校还会发电影票,中午的时候约上院子里的伙伴,去“太平洋电影院”看场电影,是整个暑假最享受的时刻。天气再热点,会跟着小伙伴去庆春门外的田里抓蟋蟀,几个朋友往往几个小时就可以抓到十多只。 大人在防空洞打麻将 小孩在西湖边钓鱼 沈先生 1988年出生 “我以前住在吴山脚下,上仓桥那边,我记得院子里有棵树,我们会把飘落的叶子烧掉,一起焐红薯吃。”沈先生说他儿时住的院子里有一口井,想吃冰的东西就往里面丢,再捞上来吃,很凉快的。他暑假里有时候会去西湖、江城路和中河高架那边的河里钓鱼,或者到新华书店看书,天气太热就去防空洞乘凉,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在里面打麻将。 闲暇时间打篮球 多余时间去旅游 韩江东 1996年出生 “我基本上暑假比较喜欢睡懒觉,然后有时候会帮奶奶干点农活。”家住江干区的韩江东说。 小韩说放暑假的时候他会帮奶奶种种茄子、葱之类的农作物,闲着的时候还会挖挖蚯蚓,除了干农活,几乎天天都会打一会篮球、乒乓球。他印象最深的高考结束后的暑假,他和同学来了一次厦门游。 一个月做作业 一个月上培训班 鲍涵 2004年出生 “暑假里我有一个月是必须要去上语、数、英的培训班的” 在春蕾中学读初一的鲍涵说。 这个暑假鲍涵给自己早早地定了暑期计划,7月份做暑假作业,8月份上课外辅导班。和很多孩子的想法不同,鲍涵觉得假期时间很长,自己上一个月的培训班挺好的,“上一个月的培训班能学点东西,至少比打游戏要好。” 暑假是一个皇帝发明的吗? 年年都放的暑假到底是怎么来的? 关于暑假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有人说,发明暑假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病怏怏的朱厚照14岁当了皇帝,然后就开始了一生的叛逆。也就是说,发明寒暑假只是他为了逃避学习、抓紧治疗、游戏人生的作品。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为期十二天,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慢慢地人们就把“塾假”叫成暑假。 那暑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记者查询资料后得知,其实暑假是一个舶来品,它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清朝末年。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清政府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各类的学校学期与寒暑假制度,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定:1950年6月24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校历》规定:暑假为62天,自7月1日至8月31日,寒假14天,自1月24日至2月6日。对于中小学,教育部也分别于1950年和1956年发布了《中等校历》和《小学校历》,所规定的开学和放假日期与高等学校大致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