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微观杭州
 
 
建为抗倭,拆为抗日---萧山城墙兴衰录
2020-04-02 11:18:11杭州网

在古代,城墙是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城墙和士兵一起,保卫着百姓和家园。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城墙已经无需再经战火,但是那独特的城墙精神和文化,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接下来,带您一起寻访萧山老底子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先来了解萧山城墙的故事。

城攀两山头,清官不久留”。二语萧山民谣,西山为县治来龙,城环其上,故云。什么意思呢?就是萧山的城墙,把西山和北干山连在一起了,西山是萧山的龙脉,龙脉被城墙压牢了,风水破掉了,清官在萧山任职不能长久,此为一说。还有一说,“城攀两头山,萧山不出头”。其意城墙一造,风水破坏,原本萧山可以出头名状元的,这样一造,萧山就没有状元了。当然这是民间口传,不足为信,然说的却都是与城墙有关的故事。

萧山旧名余暨,其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新莽时曾一度改为余衍,东汉光武时复为余暨,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为永兴,隋开皇九年(589)废县并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677)复置永兴县,唐天宝元年(742)始改今名萧山。因文献阙如,萧山城墙最早不知何时所建,仅知城墙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所废。当时所废的城墙“周一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一尺”,颇值得怀疑,感觉太小了,不可能“周一里二百步”,或许文献传抄有误。

萧山史书明确记载的城墙,是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筑,主要为了防御倭寇,后来一直到民国28年(1939)拆除。其大概位置,在今萧山城厢街道,东至东门城桥,南至拱秀路萧山第一人民医院南大门口,西至西山初阳台凉亭下方,北至北干山西白鸽山,北干山、西山和龙发大厦后面的城北路尚有城墙遗迹可寻,东门、南门、西门附近则尚有护城河遗存可寻。萧山城墙自建至拆,历经386年,期间虽有清代顺治、康熙及雍正三朝的城墙修葺、增建事宜,但最为后世道者,则施尧臣筑城、黄九皋开小南门、程运启拆城三大事。

城墙之建

明朝嘉靖年间,闽浙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沿海州县尽受倭寇蹂躏,当时钱塘江江道走南大门,就是在北海塘以外尽是江海,倭寇自海上窜犯甚为便利,萧山为濒海小城,大受其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倭寇由鳖子门窜犯西兴,大肆杀掠而去,由是开始议筑城墙,以防御倭寇,然因资金等各种因素,一时未能筑城。后来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又自平湖来犯萧山,被参将汤克宽在鳖子门击败。形势越发紧张,于是在这年冬十一月开始兴工,至次年的春三月完工,共用银两37500两,城基约地9里120步,周围1680丈,相当于今天的5224.8米,当时1丈相当于今天的3.11米,绕城一周大约10里路左右。筑城是为了防御倭寇,是为了保境安民,所以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当时参与筑城士民1400名,每人筑城1.2丈,给银25.3两,工食自办,城墙跨山2座,跨河10条,历池塘12个,拆掉了25家民居,占用民地150亩,照亩给价赔偿,共银680两,当时知县施尧臣连办公室也搬到了筑城工地,终于筑成了当时号称浙东第一坚固的萧山城墙。

城墙内外俱用石板堆砌,内部用乱石和土夯实,城基下面用松木打桩,萧山民间有“千年不烂水底松”之说,意思水底打桩最好用松木,千年不会烂。其上再用木头横竖交叉堆叠,类似于今天之钢筋网,基础坚固异常,遇到河池,则用石板叠砌与地面相平,上面再筑城。因当时石板用量基巨,一时运载不及,把城中衢巷之石板全部撬起用作筑城,当时在石板弄这一带据说住着在京中当官的何姓人家,所以这一段的石板没有撬走,全城唯此一段弄堂留存石板,所以传下此一段石板弄故事。查看当时地图,石板弄只有南北一段,并不像如今的南北向直石板弄和东西向横石板弄,今天的横石板弄以前叫何家弄,也与今天的南北向何家弄有别。

城墙造成,高2.5丈(约7.8米),厚2.2丈(约6.8米),城墙内留路1.2丈(约3.7米),城墙外留路4丈(约12.4米),城河阔3丈(约9.3米 ),深1.5丈(约4.7米),共计1680丈(约5224.8米),共有四座旱城门,分别建有月城保卫。东门在城桥附近,城门上有“达台门”三字城门额,上建有城门楼,高悬“近日楼”三字匾额,跨运河上则建一水城门,水门上则是“派入三江”四字门额,护城河上则有吊桥一座,长度1丈多(约3.1米);南门在今拱秀路萧山第一人民医院南大门处,城门称“拱秀门”,今天拱秀路之名称即来源于此,城门楼称“拙政楼”,在拱秀路与市心路交叉口这里当时有水城门,水城门上有“清比郎官”四字;西门在今西山脚煌宫酒店附近,城门称“连山门”,城门楼叫“听潮楼”,跨运河的水城门称“越台重镇”;北门在今高田大队北干山脚,此处城门称“静海门”,城门楼称“修文楼”,因靠山并无水城门。

城墙上建有垛墙2585垛,铺舍23间,每个城门内设有巡警厅,屋舍3间。另在北干山西白鸽山处建有一个四望台,相当于在山上建了一段城墙,长23.3丈(约72.5米),高1.8丈(约5.6米),阔1.2丈(约3.7米),垛墙61垛,朝西开门,内有厅房3间,设真武大帝像,由武佑庙道士兼管。 

萧山城墙建成后的次年即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二十三日 ,倭寇大举入侵,突至萧山城下,见萧山城墙坚固,兵民有备,大惊而退。城墙发挥了很重要的军事作用,萧山士民甚感施尧臣之德惠乡里,故建有“施候遗爱祠”一座,这是生祠,就是施尧臣还活着的时候就已开始四时纪念了,施尧臣后来官至正三品的顺天府尹,高寿至九十三,民间谓其积德获报。像纪念人物性质的纪念祠,多数都是在祠主过世以后才设的,如萧山以前的德惠祠,施尧臣这个生祠当时设在江寺西面的仓桥,万历时移建于西门外。

施尧臣(1514-1606),字钦甫,号华江,安徽青阳人,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1550)三甲进士,三十年任萧山知县,三十三年五月离任之时仅携一竹书箱去,内惟邑人赠言数纸,后官至顺天府尹。时人赞曰:“归无半文,心性与秋水同清”。

萧山城墙建成以后,旧志共载有筑城记四篇,施尧臣之《筑城记》当属最详尽、最完备之文,因其乃主事之官员,再者同时期邑人黄九皋之《建城记》、山阴何鳌《新建县城记》、诸暨翁溥《新建城池碑记》,翁记则见嘉靖萧山县志有载,万历、乾隆及民国诸县志均未见记载,不知何故。

城墙建成之时,共有旱城门四座,水城门三座,何以后来又有一座旱城门——小南门,这里牵涉到邑人黄九皋。 

小南门之开

县志旧载小南门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赵睿所建。因萧山城墙刚建成只有四座旱城门,当时看风水的说城墙挡住了儒学的风水,对萧山科举不利,所以全县士绅请知县赵睿开辟一城门,位置在今南门桥东首,原煤炭研究所家属宿舍南面,称为“文明门”,后来果然科举大盛,此说未必可信,但南片人进城便利很多则是事实。志书如此记载,然萧山民间向有黄九皋(1507—1570)开小南门一说。说黄九皋大南门是外婆家,其家在今蜀山街道知章村史家桥自然村,在萧山城的西南方,其到城水陆两条路,一坐船,一陆路步行或乘轿或骑马,到大南门需沿外城墙走一段路再进城,说黄九皋为一已之利而开建小南门,然查诸家谱等相关文献,此说当属民间讹传。

先说黄九皋的外婆家是大南门,真实到底如何呢?查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木活字本《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世系卷十三记载,黄九皋是寿堂公派,其父黄怿是第十二世,字时习,改字德和,号笔峰,正德癸酉科举人,历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知县、常州府通判,配大义廪生丁楚庵女,子五,九韶、九皋、九川、九苞、九山,女一,适前梅举人宿州知州高警。这里记载的很清楚,黄九皋的外公叫丁楚庵,是瓜沥大义村人,根本不是在大南门。而于家谱中记载黄九皋《开小南门呈》一文,诸旧志均未载,抄录全文,略加标点,可知黄九皋开小南门为公造福非为已的一段史实故事。

呈为辟贤路、设泮源以兴学校、以育真才事。窃照建学兴贤,必挹山川之秀,人和地利,恒资风水相生,欲期科举之联绵,必藉神道以设教。本县儒学在城西南隅,上背坐龙与水脉,面朝文笔星峰,左有县西河为青龙,右有学西河为兑泽,前有方塘,内有泮池,上下源委,脉络分明。学前陆路迂绕,西南阖邑往来,朝揖城治,源头活水,舟航昼夜不停,入县康衢,文庙具瞻在望,颇称得地,代不乏人,迈迹贤科,省试一经三解,荐登崇秩达尊,两部孤卿,首邑浙东,驰名经学。近因海警,率尔建城,惟知保障为急,未暇经画之详,前临石城,似有面墙之叹,西杵城脚,不来活水之源,大路阻于外,泮池塞于内,人迹绝行,舟航不涉,何以宣山泽之气而兴文明之脉也。缘是真才罕出,仕路未亨,遂喧众口似有可疑。识者谓学后地脉自龙兴山来,贵于庞阜丰起,不宜有桥下塌沟,未免泄气。县之西河受高乡之水,县之上游经拙政楼前,乃县入怀水为学,青龙河不宜任人填塞,殊为未便。大文宗松坡毕公起尊经阁时,欲塞桥下塌沟,华江施侯造城时欲浚县西河,两因地方多事而止,事殊有待千载难逢。幸遇执事先生加惠学校,注意作兴,累领油烛之资,光明普照,大赉季考之赏,优劣咸平,劝驾宾兴,礼意殊优于往昔,讲校优免,渥恩无间于寒暄,赤心待人,推食养士。近闻将建青云之楼,预醵百金发学。皋等欲于学前城下开一旱门,复往来称便之大道,学西城下穴一水门,通舟楫不停之西河,水门深广仅可八尺,迎乾山兑泽以入泮池,仍浚泮池,经西河以为归县前,以出南门,是谓天门宜开,地户宜闢,似于水法方为有源,旱门上不建楼,下设巡铺,路在学左,门开学前,对面文笔峰起于坤方,秀于丁位,陆路自西南而归,东北径行于文明门之丁火,归向于中央之正位,人情安而道里顺,大有益而无所妨。更祈疏浚县西河,深广务复古迹,则冬夏无虑其涸,舟楫无虑其阻,仍将此土挪填桥下塌沟,庶乎新起之土有所归而新填之沟不加费,来龙丰阜而脉有所承矣。源头清活而水有所聚矣,贤路闢而得其正,瞻仰庙貌者,知所集矣。青龙河通而民称便,高乡之水入县怀矣。凡此盛举必须财力,伏望留念地方,为民造福,区划相度,劳清思于旬时,措置经营,役民工于秋暇,更希移建楼之费,以开城门,役得利之家以浚河淤,是谓佚道,使民亮有子来之乐,刻期举事,竚图不日而成,皋等积念有年,俟时而愬,理合连名具呈,须至呈者。

综阅黄九皋此呈文,开小南门,一为科举风水,一为民便,绝无半点私心。知县赵睿也接受了黄九皋等乡绅的建议,开了小南门,上面也没建城楼,不过水门没有开,自此以后萧山城墙就有了五座旱城门,水城门依旧三座。黄九皋以嘉靖十七年戊戌科(1538)进士出身,天生异才,精明干练,历任工部营膳司主事、道州同知、凤阳府通判、宁国府同知,各任皆有善政,因性鲠介不事邀结,故受官场排挤,嘉靖二十九年授其山东鲁王府长史,辞而归家。

萧山坊间传黄九皋为严嵩(1480—1566)干儿子,完全无中生有。家谱记载黄九皋因不愿拜谒严嵩而仕途不顺。官至从四品的朝列大夫,实职仅五品官而已。可见会做事者,褒之者有,贬之者亦有,古今皆然。黄九皋开小南门按呈文虽略具迷信色彩,以为风水之故,然其为阖邑百姓造福之公举,尤其南乡百姓便利,最为后人乐道。家谱记载,当时凿城开小南门之时,也影响了有些人的既得利益,事险些不成,是黄九皋强力主张开小南门,并将呈文上报巡按庞惺庵,事最后得以成,故老百姓传之不绝,利益有损的人则造谣说黄九皋与奸臣严嵩有染,诬蔑黄九皋。

黄九皋有功于地方公益甚多,至今实物存者犹有蜀山街道埭上河之埭上黄家桥,虽有后代重修,然创建于黄九皋则犹有今桥下石碑可证。

城墙之拆

▲1929年萧山县城图

萧山城墙自明代嘉靖年间建成以后,到了清代又经过了多次重修。顺治十年(1653)知县韩昌先重建东西两城楼及修葺城墙,顺治十三年,总督李率泰命令各府、州、县改筑城墙上旧垛墙,每垛阔8尺,高6尺,按原来的数量减半,在多个垛墙之间开一孔隙安放大炮,以备战时需要。萧山时任知县黄应宫奉令之后,按里分工,十余日之内改造完成,共计914垛。康熙八年(1669),知县邹勷重修,十年又修。雍正五年(1727),知县门钰奉令又重修城墙。

萧山城墙因历年修葺,坚固异常,历经三百余年,拱卫萧山县城,功不可没,虽则沧桑桑田,钱塘江早已改走北大门,北海塘外早已成为良田,城墙防御外敌海上来犯之军事功能大为减弱,城墙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14年(1925)12月,萧绍公路建成通过本镇,贯穿城墙东西,拆除了西部和东部一部分。民国18年修筑浙赣线杭州至江山段,则又拆除了城墙西城门一段和西山山南靠近今西河公园附近一段。民国19年,由萧山商会会长汪调臣发起将东门旱城门及城墙拆除了一段,在此基地开辟新市场。进入民国以后,城墙虽有零星拆除,但大规模的拆除当时在抗战初期,因备战需要时任县长程运启奉省令全部拆除。

▲1935年萧山县城图

民国26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打响,12月24日杭州沦陷,萧山即为浙东抗战最前线,这年杭州沦陷前的11月30日,萧山还遭受了日寇飞机大轰炸,市民伤亡千余人,房子炸塌无数,城墙因年久失修亦有多处被毁,萧山几成人间地狱,惨不忍睹。民国27年冬,鉴于抗战形势,萧山必将失守,为沦陷后有利于游击战争,防止日寇侵占萧山后以城墙为屏障固守萧城,萧山抗卫会奉令组织萧山拆城委员会。

▲1936年萧山城中西河镇地图

民国27年12月3日《萧山日报》刊载“抗卫会奉令组织本县拆城委员会”的新闻。“本县抗卫会前奉令限期拆城,以利市区之发展及军事之需要,特交二十六次常会详细讨论,兹录其决议如下:

(一)组织萧山县拆城委员会,设委员十一人,由县府聘程运启、楼麐元、何崑僧、沈信真、葛世猷、戎邦楫、戴若愚、邓良弼、汪调臣、张炳华、楼志刚等为委员。

(二)委员会内分设工程、征监、总务三组,办理各项拆城事宜,各组负责人由委员指派之。

(三)经费:甲、征收全县房租一月。乙、不足之款,呈请动用本县各项特别基金。

(四)函请县府执行。

▲此报图片由萧山档案馆提供

同年12月18日《萧山日报》又刊登一则“本县拆城工程进行极为顺利”的新闻。萧山拆城工程自12月11日开始动工,工作极为顺利。记者采访拆城工程主任委员戎邦楫,说到城墙北城此时早经拆除,只有西门、东门剩余大部,计2500米,平均高度约6米,宽7米多,共有土石105600公方,每工拆2公方尺,则需52800工,每工每天津贴伙食费2角,约需10560元。

▲1941年萧山县城图

▲1946年萧山县城图

报登当时还挖出了一块唐代贞观年间的石碑,感觉与萧山唐代仪凤二年复置永兴县有点关联,史书记载,是年始建县城,或许即建有城墙,明代嘉靖三十二年所建城墙是在唐宋古城墙的遗址处复建也是有可能的。拆除城墙的工作最后在翌年的11月完工,其间还在庆祝民国28年元旦举行了慰劳拆城民工的游艺大会。萧山拆除城墙未留下相关的实物史料佐证,同时绍兴也在民国28年1月至9月份拆除了绍兴剩余的城墙,他们共拆除了10165米,组织了以县长沈松泉为主任委员共有17人组成的拆除城墙委员会,所幸有一块民国绍兴著名书画家张天汉写的拆除城墙题名碑留存于今,沧海桑田,为之一叹。

程运启(1898—1980),字海珊,安徽嘉山人。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任萧山县长。1940年1月22日萧山县城沦陷前半小时犹坚守县府,在接到省主席黄绍竑电话后才乘小船撤离,据说船上乌篷枪痕累累。

萧山城墙自创建至拆除,共历386年,遗迹大多不存。今城北路一段遗址尚存,城基石条叠砌可见。2019年有政协委员提出为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恢复这一段萧山城墙遗址的第59号提案,建议同时恢复北城门门额“静海门”,恢复城门楼“修文楼”,再在西山初阳台下残存一段城墙进行保护并作修复,北干山西白鸽山上尚存一段土城墙,当是城墙四望台遗址,都要保护和修复,也是有历史底蕴的景观,然囿于实际情况,未能实行。

萧山城墙,被浙东运河(俗称城河)贯穿东西,西河(即今西河路)出南水城门通南门江,两河成丁字形在今凌家桥交汇,旧时景致,小桥流水,原有西河一里九桥,自北林家桥向南依次寺前桥(清风桥)、金带桥、北药桥(儒林桥)、第五桥、南药桥(惠民桥)、西河桥、王家桥、三碰桥等九座石桥,早经填塞,已然成梦。所幸萧山浙东运河之上尚存永兴桥、市心桥、仓桥、梦笔桥、惠济桥、东旸桥、回澜桥等七座古石桥,依稀旧貌,尚存点滴乡愁记忆,浙东运河,我们的母亲河,值此盛世,必将重放光彩。

作者:申屠勇剑,萧山人。收藏、研究萧山地方文史三十余年,2012年创办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馆藏萧绍地区明清历史文书20000余件。现为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萧山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萧山区政协委员,致公党杭州市萧山区基层委二支部副主委,萧山区建设美丽乡村专家顾问,萧山区社科联社会科学人才库专家。  多次举办展览纪念抗战,先后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战时萧绍文物史料展、战时萧山丁村周金浩家族档案文献展》《纪念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吴祖德战时档案文献展》等,同时为萧山区老干部局建成“红色记忆陈列室”,并对外开放

▼延伸阅读▼

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从未停止——记红色记忆守望人申屠勇剑

城北路的秘密:萧山古城墙遗址调查

来源:萧山文化遗产(ID:xswhych)    作者:图/文:申屠勇剑    编辑:郭卫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清明小长假将至 铁路杭州站预计发送旅客4
​家门口就能看到“荷塘月色”!江干区年内
清明小长假 长三角铁路预计运送旅客达40
总长185公里 杭州29个在建快速路项目
2020年钱江新城要出让14宗地,包括钱
大雨天上高速,被超车还遭饮料瓶“袭击”
阿里助农产品出鄂 10亿元小龙虾列入
大学教授用咏春拳殴打学生 学校证实已停课
无罪者吴春红回家了
小偷偷走用于新冠检测的帐篷 警方:请去检

杭州影像


亚运场馆施工忙

鲜花寄哀思

西湖龙井炒茶高手“...

餐饮业向好 来店吃...
知县赵睿也接受了黄九皋等乡绅的建议,开了小南门,上面也没建城楼,不过水门没有开,自此以后萧山城墙就有了五座旱城门,水城门依旧三座。城墙建成之时,共有旱城门四座,水城门三座,何以后来又有一座旱城门——小南门,这里牵涉到邑人黄九皋。因萧山城墙刚建成只有四座旱城门,当时看风水的说城墙挡住了儒学的风水,对萧山科举不利,所以全县士绅请知县赵睿开辟一城门,位置在今南门桥东首,原煤炭研究所家属宿舍南面,称为“文明门”,后来果然科举大盛,此说未必可信,但南片人进城便利很多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