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微观杭州
 
 
​三墩,时光里的荡漾(下)
2020-03-12 11:12:27杭州网

六、那一座座故事里的老桥

江南水乡,无水不柔,无桥不美。如果是水是江南的灵魂,桥就是江南的眼神和表情。你不能想象一个无桥的江南,就像不能想象一个听不见水声和桨橹声的江南一样。

而三墩是多水、多桥的。三墩的桥,架在墩与墩之间,架在墩与塘之间,架在一条条清浅蜿蜒的河道上。不计其数的小桥,揽肩挽臂,连缀起这个珠玉般的小镇。

三墩桥多,冠绝周边地区。仅2.5公里长的五里塘河沿岸,一度曾达68座之多:大港桥、望月桥、永兴桥、兴福桥、穆桥、王家桥、环隆桥、卸紫桥……

三墩的桥小,和别地的桥比,显得特别迷你。因为河道窄,所以桥身都不长,一般在十几米到二十几米之间,从这头到那头,几个箭步就可以冲过。除了桥身短,构造也简单。三墩的桥以简约朴素为美,大部分桥是由长条石板铺就的石梁桥,此外还有少量的单孔拱桥,多孔拱桥,国字桥,开字桥等。

三墩的古桥,透露出三墩这个地方的文化密码。一些桥,和帝王文化有关,比如文星桥、武星桥、玉带桥;一些桥和佛寺有关,比如观音桥、永兴桥,白寺桥;一些和历史名人有关,比如卸紫桥、厚仁桥;一些和农商业活动有关,比如升箩桥(兴隆桥)、油车桥;一些和住在桥下的居民有关,比如东蒋桥、杨家桥、李家桥;一些为纪念人的善行功德,比如陈家桥、(由陈家人捐资修建)、寿辰桥;一些和祈福有关、比如太平桥、安吉桥等等。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三墩的桥散发着三墩水乡独有的魅力风情,讲述着三墩先人精彩的故事。每一座桥,乃至桥上的每一个构件,都会带你走进小镇的一段时光。每一座桥既是三墩历史记忆的载体,又是三墩文化风情的标本。

三墩的桥几乎座座有故事。如卸紫桥,讲述的是明代三墩人、兵部尚书柴车的故事。三墩镇北水月墩附近,湖边至今还有个叫柴家坝的小村,村中故老相传,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官至兵部尚书的柴车回乡省亲,官船行经三墩,碰到这里在建桥,他礼节性地下船登岸。这时,有一个柴家坝的人前来报信,说:"你姆妈已归天。"柴车十分悲痛,当即脱落紫袍换上素服。这一天巧逢桥身合拢,故称卸紫桥。

如文星桥、武星桥,这两座已经消失的桥,和虾笼圩的故事相近,听起来更像野史八卦。说的是当初朱元璋为江山代代相传,对风水宝地怀有戒心,因此到处破坏可能出皇帝的风水宝地。一次刘伯温到三墩,他站在关帝庙前。见杨家湾这块地方象一顶方形官帽,珠珠庵像一颗帽卜的玉顶翡翠。刘伯温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建造了文星桥和武星桥,破了这个地方的风水。

如“穆桥”,说的兄弟两人反目成仇,子孙后代恢复和睦关系的故事。其中有劝人为善,和睦相处一家亲的道理在。

如果把三墩的桥的故事都听一遍,不亚于看一本民间故事大全。而三墩后人一说起家乡的桥的故事,总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不难理解,这里面含有他们对家乡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骄傲,对家乡的深深的爱。

在三墩,一座桥不仅是一座桥,还是一个老时光的地址。比如连接紫金港校区和望月公寓的望月高桥,旧时与小镇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互相陪伴,互相辉映。桥上有一副楹联:望月著雅名,百顷绿波涵桂魄;凿冰留胜迹,一湾碧水漾文昌。清楚地道出了两者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关系。

比如横跨五里塘河的陈家桥(老桥坍塌后在原址附近造了一座同名的水泥拱桥)。过去,陈家桥南街是三墩最繁华的地段,不长的沿河老街和两条小弄里集中了三百多家店铺,人称“小上海”。三墩前人留下“陈家桥头看三墩”之谚。除了商业繁华,此地也是教育重镇“杭县县立中学”(三墩中学)的所在,在陈家桥和三墩中学之间有一条二三百米长的“中学弄”。从这条不起眼的老弄堂里,曾走出无数的英才。夏日午后,这条狭窄的弄堂,显得格外宁静、悠长、美丽、亮堂。陈家桥头还有一间“陈公白诊所”在,陈家是三墩的中医世家。还有一家闭着门的“三墩古龙文化俱乐部”,是以舞龙为主成立的。老底子此地有一支远近闻名的珠子龙灯。珠子龙的眼睛会发光,有十三个人抬,光舞龙队有上百人,出动时人群前呼后拥,声势浩大。

比如兴隆桥(已塌),过去叫升箩桥。升箩是一种量米的工具,升箩桥畔,过去曾是米行和油坊密集之地。升箩桥下,有三墩最繁忙、最热闹的河埠群,人称“五里塘中船相连,兴隆桥下埠成片”一座一座沧桑的老桥,陪伴了一代一代的三墩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小镇人的生命气质。

三墩人相信桥有生命、相信连接彼岸的石头躯体中,是有神灵在的。桥在三墩人心目中犹如图腾般的存在。没有人知道, “行桥”仪式从何而起,据说从三墩有造桥技术起就开始伴随这一习俗。新桥造好后,为了为安全通行,就要“行桥”,以求“三神”—— 桥神、路神和水神的保佑。

行桥活动首先要有召集人或发起人,他们张罗指挥活动的全过程。行桥要挑个好日子,并在新建桥梁的一侧,搭一座浮桥或横停几艘船,然后由一位几代同堂的男人在前面“行头桥”,走在最前面的领头人,带着镇上男女老少,人手一本佛经和一把米,一边走一边念念有词,同时把米撒入河中。行桥时不能走回头路,必须从新桥走过去,再从浮桥或是相接的船上返回。 

1933年出生的沈国桥,姓名中的“桥”字,正是由当时在修的永兴桥(肖家桥)而来。这位80几岁的老人,至今还能清楚地复述父母告诉他的取名过程:他出生当天,桥刚好修成,父母抱着襁褓中的他,参加了一场“行桥”祈福仪式——就是捐资建桥后,再从桥这头走到那头,然后继续穿行若干座不同的桥,以祈求一方平安、祈者幸福。仪式结束后,那带有吉祥意味的“桥”字,就被沈家父母当做神灵的恩赐给与了孩子。从参加人生初始时的这一场生命仪式开始,永兴桥就进入了沈国桥的生命,成为他生命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墩至今还有行桥的仪式存在,只不过参加者都是一些垂暮的老太太。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还能看到一群行桥的老太太身穿法衣、手持木鱼、口诵佛经,排成整齐的队列,如梦幻般地、缓缓地穿行于石梁小桥间。

过去十几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处于城市边缘的三墩水乡的面貌已不复记忆中的完整。令人心痛的是,伴随着房产项目的开发,三墩的水系已经变得破碎。很多河道被填埋和中断,伴随着河网的消失,那些故事里的桥、记忆里的桥也在悄悄地消失。 

三墩中学退休老师,关注并研究三墩乡土文化多年的范宗富老先生可以随口报出那些“被消失的桥”,它们是原本位于现在金地自在城区域的吴家石桥,紫金港旁边的浦家桥,三墩与良渚交界处的沈家桥……几乎每一块地的出让、每一个村庄的消失,每一群居民的迁走,都会同时伴随着老桥的消失。

老桥是无法复制的。在范老师看来,另一类桥,地块出让和拆迁开发后异地重建的桥,实际上也已经消失。虽然桥还是那个名,但桥已不是过去的那座桥了,如厚诚桥村的东陈桥、灯彩街上的白寺桥等。因为这些桥“普遍与环境不协调”,大多采用钢筋水泥新建,形制也大了很多,除了能满足通行需要之外,笨重而毫无美感。 

镇中心的大港桥算是一个特例,这座始建于宋代的两墩三孔石梁古桥,历经清代和民国的几次修缮后,基本保持完好。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方便居民过桥,有关部门把原先较陡的台阶式引桥经水泥铺设后变成了斜坡式引桥,此举虽然方便了过桥的居民,也给老桥带来了严重的后患。由于长年通行电动车、摩托车以及面包车,不堪重负的老桥后来出现桥板松动、桥柱石头外突、桥面坍塌等破损现象。发现问题以后,由镇综合文化站出面,马上对石桥进行了抢修。施工方重新修复了坍塌的桥面,并对桥体进行加固,同时将引桥的斜坡改回老的台阶样式,避免了小型汽车的再次碾压。此外,施工方还对修缮部分进行了做旧处理,使之“修旧如旧”。 

但大港桥这样的保护案例,至今仍是凤毛麟角的个案。其他桥远没有这样的幸运。早在50年代,文星墩上最著名的文星桥、武星桥自然坍塌后,就没有及时维修,而后桥身的青石乃至刻有铭文的古碑,都被人拿去自家建房子用了,就此消失无存。 

三墩的桥又还是幸运的。近些年,经三墩镇综合文化站梳理和申报,已有好些古桥被列入了市级文保。其中有建于宋代的两墩三孔石梁桥,气势雄伟的“大港桥”;建于明代的两墩三孔石梁桥“兴福桥”,(是杭州地区仅存的几座明代桥之一);建造于清代,造型优美的单孔石拱桥“穆桥”,建于清代,超长引桥绝无仅有的单孔两桥台石梁桥“缘灞桥”;建于民国,在整个西溪地区体量较大,桥身上缀满绿藤的“望月桥”;还有让面临拆迁的沈国桥老人依依不舍,徘徊不去的那座与他的生命发生勾连的桥,始建于清代,于1933年重修的“永兴桥”。

还有一些未列入市级文保但极具价值的古桥,也在镇综合文化站以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和保护中。比如连接三墩与良渚的那座长达45米的浥浪桥,是整个西溪地区仅存的一座五孔古桥,也是方便附近村民上下班和买菜购物的便民桥。据说当初建桥时,因这里的毛家漾水急浪凶,而此桥正好建在水面最宽阔处,所以取名“浥浪”,意为扼住浪头保平安。浥浪桥面在2011年7月底出现破损,露出了大洞,连桥下的个别石柱也掉入了河中,成了难以通行的危桥,三墩镇文化站上报市文保部门后,重新修缮了它。

老桥少下去的三墩,多了使交通更为方便迅捷的水泥桥、高架桥。但一些地方还缺少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桥”,比如浙大紫金港北门与三墩镇之间,如果有一座可以直接往来的人行天桥,就能带动附近地区的发展。而在行政格局的架构上,如果能将更具地缘亲和力的三墩和祥符桥打通,与之连成一体,也许三墩的发展步子,就可以迈得更大,更有力。

七、在黄昏的穆桥上遐想 

七月的某个黄昏,我独自来到五里塘社区,一走走到了穆桥上。根据2007年挖出的一块碑记介绍,穆桥原名“和穆桥”,于民国年间由乡民们捐资重建。虽然经历了近百年风雨,身姿依然挺拔如初。桥面平台上的“万年青”图案,依然清晰生动。时光匆匆如流水,但造桥者对桥与生活的美好祝愿一直留在后世人的心上。

黄昏时的穆桥,少有人经过,落寞。黄昏时的五里塘河,河埠头空空荡荡,没有船,听不见欸乃的桨橹声,五里塘河也落寞。黄昏时的穆桥北岸,凌乱、破败的老商业街,落寞。黄昏时的穆桥南岸,过去是民居,现在是新建的住宅小区,临河一条宽阔的马路,车水马龙,热闹。

黄昏时的穆桥,是即将迎来涅槃的老三墩的缩影。是一截拒绝遗忘的温馨回忆,更是一段面向未来的美丽遐想。2017年,随着西湖区“三墩小城镇综合整治”设计方案的出炉,穆桥北岸,面向脏、乱、破的老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工程已经吹响了号角。未来,这里是一片沿着河岸展开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久以后,五里塘河的河埠水面上,又将映现一个热闹繁华的小镇。修葺一新的老宅、融入传统建筑元素的店铺、高低错落的花木、还有飘过石板路的欢声笑语,又将在清清的五里塘河的柔波里荡漾。

在清清的五里塘河的柔波里荡漾的还有这一顶联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穆桥。穆桥的那一头,是一座蓬勃生长的都市;穆桥的这一头,是在桨声灯影里悠悠荡漾的、千年古镇的旧时光。

▼延伸阅读▼

许志华:江鲜,也是一种乡愁

许志华:想你了,太阳

许志华:老边的铜口哨角色

来源:微信号:许志华的小书房    作者:文:许志华/图:金毅    编辑:郭卫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辩证看待民办学校
“微菜篮无接触”5000斤蔬菜当日达 萧
中策职校高志刚:赚钱、体面和幸福 职业教
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将于年底建成具备开通条
建德:新安江实战起吊溢洪门 夯实防汛安全
帮你选择“放心餐馆”!杭州上线“餐饮企业
杭州一大姐骑电动车出门买菜被撞骨折 交警
网红老师被曝照片造假
男子花5万找网友买口罩 结果收到两袋牛肉
警方通报学生砍伤父母:其母身亡 嫌疑人被

杭州影像


花美人有序

“交钥匙”车检

加油干!杭州南站北...

春意浓
仅2.5公里长的五里塘河沿岸,一度曾达68座之多:大港桥、望月桥、永兴桥、兴福桥、穆桥、王家桥、环隆桥、卸紫桥……三墩的桥小,和别地的桥比,显得特别迷你。前文:三墩,时光里的荡漾(上)三墩,时光里的荡漾(中)五、一只挖掘农事记忆的“捻篰”我家住在拱宸桥,前几年,运河沿岸常见大的抓斗式挖泥船,一抓一斗,连泥带水倒进装淤泥的船仓里。旧时,三墩的许多池塘里,还常见采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