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美馆“海市蜃楼”原创展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杭州日报讯 三百年前,“中国热”席卷欧洲;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新的“国潮”在文化自信中走向世界。
日前,一年一度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结果正式公布,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海市蜃楼:17至20世纪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展”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该奖被誉为文博界的“奥斯卡奖”;而且,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得奖已不是第一回了。工美馆两个展览——“钱塘匠心·天工集粹——杭州工艺美术精品陈列”“明月入怀·中国团扇文化印象展”,分别在2012年、2017年获得第十届以及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为什么一家2009年成立的年轻博物馆频频得奖?如何让“展览”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本报专访杭州工艺美术馆策展部主任许潇笑。素衣、素颜的她,从容优雅、低声慢语、娓娓而谈,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策展 解读
如何让展览活起来?有四大“秘籍”
许潇笑总结了本次展览的四大亮点,个个引人入胜。
一是展览选题“新聚焦”。《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得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中国制造”风靡欧美,如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牙雕、扇子、伞、银器、纺织品、绘画……因此,“海市蜃楼”将研究与展示对象界定在17至20世纪的清代,希望从跨文化主义的视角,突出物质交流中所独有的“文化想象”的特质。
二是内容设计“新突破”。图,是“钥匙”。展览整合8家国有博物馆与社会藏品204件(组),涵盖瓷器、漆器、牙雕、丝绸织物、金银器皿、通草画与油画以及伞、扇、服装等类。在展品组团上,不同品类的在同一类图像下相互组合,如“满大人”“官邸庭院”“文人仕女”“戏曲民俗”“亭台楼阁”“花鸟静物”“家族徽章”“西洋人物”“洛可可花卉”“中西混搭”等,呈现“中国热”所投射出的文化重叠、交叉的杂糅状态。
三是形式设计“更入戏”。从“古董商店”到“弧形船舱”,从“中式庭院”的曲径通幽到“中国房间”的浪漫幻想,客厅、卧室、T台,以橱柜、窗格、匣盒的几何线条装饰串联……本次展览“镜花水月”的沉浸感受和“合理合度”的简洁精致,引领观众在行走中“步步入戏”。
四是展览传播“获共鸣”。展览现场204件实物展品的展示,辅以《100件藏品中的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图录,收录高清图片150余幅,论文与解读7万余字,供专业观众细细研读,并推出《10件藏品》系列原创短片在线上传播,首次由策展人、专家、设计师以第一人称视角分享解读。展期中,接待参观15.8万人次,在线观看、点击29.9万次。
展陈创新
杭州探索博物馆“策展人”制度
看展览不是一项活动,而更像一次旅行或探险。
进入展览空间,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全新国度,观众通过不同的文物发现和了解不同于以往的认知;策展人就像故事的讲述者或电影的导演,运用自己的方式将信息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表达展现在观众面前。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2012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实行策展人制度。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杭州最早进行“策展人制度”探索课题的博物馆。
一位有名的策展人曾说:“策展人得头脑灵活。有时候是助手,有时候是建议者,有时候是协调员,有时候是发明家。但最要紧的还是对策展的热情和爱———甚至带上一点儿痴迷。”这种“痴迷”,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通过“人人都是策展人”理念来激发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说,工美馆现在在探索实践“人人都是策展人”制度,策展部、研究部、哪怕是办公室,只要对策展有热情和爱,都可以向博物馆提交选题和计划,选题通过后可自行选择成员组建团队开始做展览……“目前,馆员提交策展计划非常积极,展陈计划已排到2022年了。”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社会服务的立足点。策展人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树立藏以致用的价值导向,使各业务部门围绕策展人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合力。“杭州将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主题研讨会,并将继续探索实践博物馆策展人制度,打开展览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格局,让文物之间的故事、背后的历史,直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参观者愿意走进博物馆并长时间逗留,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