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可遏制型,这类人攻击性强,易兴奋,不宜受约束,与胆汁质气质的人接近;活泼型,这群人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可与多血质相对应;安静型,他们坚定,冷静,有节制,不好交际,和黏液质类型的气质相对应;最后就是抑郁型气质,这类人消极防御反应极强,是黛玉般的抑郁质气质。
巴甫洛夫从实验中总结出的气质类型更具科学性。此外,关于气质的心理学学说还包括体形说——认为人的体形与气质特点相联系,血型说——认为不同血型,拥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但这些学说相较于前两种学说而言,都具有较大争议。总体而言,心理学家们都认可,气质是先天因素决定的。
那么,我们常说的性格又是什么呢?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如何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的基本特点。与气质相比,性格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动的产物,是在气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后天习得物。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般是指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气质,而非我们通常所认识的性格。
我们要承认,虽然气质难以改变,但是作为后天习得物的性格,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得到改变的。
我们口中的“气质”
其实是别人给你贴的标签
“我的女神高圆圆,不仅颜值高,而且浑身都透露出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老干部靳东太迷人了,绅士儒雅的气质太吸引我了。”“你也太文艺了吧。”……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桥段,想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些简单的词来形容他的气质,以此说明某个人的特点。什么“有范儿”“文艺”“儒雅”这些词都是分分钟脱口而出。很明显,这些“气质”与心理学上所讲的神经活动是不同的。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气质”又是什么东西呢?
符号互动论认为,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气质”实际上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展示,这种自我展示在得到他人的评价后,便形成了关于自我的符号。因此,生活中的“气质”产生于个人与他人的互动。当你的生活离不开民谣,或离不开那些略带伤感的美文时,你身边的人可能就会用“文艺”来称呼你,文艺就是他们对你的评价,即你在他们心中所拥有的气质。
当然,根据你所展示出来的不同自我,你可能就会获得不同的“气质”。这就是戈夫曼所说的印象管理。当你希望在这个群体中展现出你文艺的一面时,你就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多发表些心灵鸡汤或弹着吉他唱民谣的图片;而当你想让别人看到你逗逼的一面时,那就请没节操地逗乐你身边的小伙伴吧。
因此,这种“气质”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标签,是与你互动的他人带给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