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章二 精品民乐
日久弥新,昆曲韵白与舞台琴瑟和鸣
一部好的佳作,是一位作曲家对生命体悟的思想结晶。
对浙江民族乐团而言,这依然是一个光耀团史的日子:2013年3月6日,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富春山居图随想》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成功,不但让音乐作品《富春山居图随想》像画作《富春山居图》那样名声响亮,而且标志着乐团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成就来自于对梦想的追逐,来自于对艺术的随想。2011年6月,分隔360多年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的《无用师卷》合璧展出。让浙江民族乐团凭借着艺术上的通感,决心谱写出旷世画作的流动乐章,用音乐的形式呈现山水意境,传承江浙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夏扬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是浙江歌舞剧院完成改制后的第二年,我们也迫切需要一部与自己所处的江南灵秀之地相适应、与演奏风格相接近、能真正代表自己的符号式作品。于是,浙江民族乐团便委约著名作曲家刘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进行该作品的创作。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完成的作品,最大的难点是把视觉艺术转变为听觉艺术。创作时我一直在脑海中与古人对话,一直在揣摩黄公望当年画这幅画的情景。” 刘湲说,创作曲子的过程也是向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过程,这个作品的持续演出并得到业内的认可也证明中国传统艺术仍有巨大空间等待深挖和探索。
每场演出的成功,无疑再次证明精品力作具有走向大众并能持久深入人心的力量——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我国音乐理论泰斗李吉提深情赞叹:“秋山闻道”乐章是中国近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国音乐终于走出西方的襁褓,有了自己独立的语言。
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称赞:应该说这套作品从内涵到演奏技术,都有相当的难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指挥家和演奏家竟能将这种不同于传统写法的章节,心领神会,并且驾驭和整合得这如此之好,真是可喜可贺。完全可以让国际心悦臣服,我们确实有底蕴,拉出来的一弓一弦,既表现了作曲家的能力,也体现了演奏家的实力。
专家学者们一致肯定:舞台演出,尤其是大型民族管弦乐的演出有很多,但有特色的演出并不多,真正有艺术含量的作品更不多。作为一个富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专题性演出,很难得。地方院团不管去哪个地方演出,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正是带着这样的期望,年轻的浙江民族乐团带着初创的这部作品随即展开了郑州、武汉、福州等城市的大陆巡演。2013年9月,《富春山居图随想》在杭首次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璧演出,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之后再叙两岸佳缘;2014年初,浙江民族乐团远赴瑞士、荷兰、德国、匈牙利、奥地利展开欧洲5国8城的巡演;同年5月,赴台再掀“音画合壁”热潮;9月应邀赴香港,与香港中乐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专场音乐会联合演出《富春山居图随想》;今年3月赴澳门,与澳门中乐团联合演出,反响空前。《富春山居图随想》已然成为浙江民族乐团的一个符号代表。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理论家姚恒璐所言:正是因为年轻才有资本,在没有旧的模式束缚的情况下,浙江民族乐团去探索民族器乐原本应有的陈述方式。
对于浙江民族乐团来说,反响空前绝不是坐吃老本,而是更加精益求精。鉴于此,浙江民族乐团决定对这部作品进行修改提高,并于2015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经过严格审核后,评委组专家一致看好这部作品的巨大潜力并希望其能成为一部传世佳作。
获奖作品不能放在仓库,需要不断提升,切实惠之于民。此次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后,作曲家刘湲对作品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比如,在第一和第五乐章中,将原有的唱改为了吟诵,并且完成了相应内容及音乐的调整。刘湲说,当初有“无用师何时归剩山,别待秋渐晚”这样的唱词,如今所有的内容全部来自于画中,这也是在听取多方意见后,让艺术更为纯粹。
“山高连水长,你在水何方?”观众在音乐会现场看到,当国家一级演员郑培钦一身洁白的古代文人装扮,用昆曲韵白的方式在音乐的衬托下,在大屏幕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动态点染下,一字一句进行吟诵时,上千人的观众席一片静谧,沉静在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大美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