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仲起在画室创作。2009年
他留给后人的是
对待艺术的真诚态度
人们都知道,德高望重的孔仲起先生,不仅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同时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家,从教40多年间,诲人不倦,硕果累累,当年的学生张捷、陈向迅、谷文达、何加林、林海钟、陈磊、王鉴、王霖、张谷旻、仁量等都已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佼佼者。学生们每当谈到孔仲起先生,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张捷说:真可谓天赐良师!1985年我终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山水画专业本科,时任山水画教研室主任的孔仲起老师成了我的班主任,从此我有了更多向老师请教和学习的机会。我时刻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师生情缘,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我教书育人和事业进取的不竭动力。
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
令全国画坛瞩目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浙江山水画坛,出现了一批老中青的知名画家,他们的绘画之所以能在全国立足,并居于重要地位,除了基本功扎实、重视传统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把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而浙派山水画则是全国极少有的仍把笔墨效果作为主体表现的绘画。画中的笔墨渲染韵味十足、意境幽邃,深得元明诸家三昧。
因江浙地区受到地域环境影响所养成的审美趣味,以及南宋马夏边角山水的传统构图模式;因江南的云山湖水孕育了这里氤氲的人文氛围,画家乐于表现小山、小水,喜欢在小幅中体验山水的细腻韵致。
曾知否,浙江画家曾经过于注重传统的培养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画家们的创新能力,落入古人的窠臼中而很难再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石涛早在200年前就已提出。所以浙江山水画坛期待有更多的孔仲起先生出现:打破风格单一的局面,使画作内容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紧随时代,反映时代,变革传统技法为当代的绘画语言。
曾知否,浙江画家过于乐于表现恬静韵盈的自然场面,喜欢结合自身的笔墨优势,在寸山片水中、一草一木中彰显大千世界。这种绘画固然韵味十足,很值得玩味,但更多地给人感觉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独自表露,很难引起观者的共鸣。所以,浙江山水画坛期待有更多的孔仲起先生出现:改变相对偏软的绘画风格,创作更多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孔仲起先生常说,“水的美德其实只是人类精神的折射,我爱画水,那正是因为我爱这种永恒而可贵的精神,它勇猛、刚健、沉静、平和、谦虚、激情澎湃、宽广豁达、包容一切。”他热爱自然,也敬畏自然,但到现在,人们却似乎有些忘记,水仍代表着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始终在向人类警示着:谁不热爱自然,谁就将被他自身毁灭。
也许,孔仲起先生画水的最初尝试出于偶然,但是他对“水”的那份热爱却早已在心灵深处甚至在他的血液中蛰伏。他那豁朗的胸襟、达观的人生态度,即使与那些“东临碣石观沧海洪波,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古豪杰的典范相比,也是无所愧怍的,因此壮阔的大江大海成为他的“心胸所依”,又何足怪哉?
“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我年轻时已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作品才能生动感人而不苍白。”孔仲起先生高度重视的写生基本功训练,在后代画人中已广为传承——因为孔先生认为,写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深入生活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地模仿自然的问题。它是关乎其艺术生命、艺术风格和技巧的大问题。
像孔先生那样,凭借对生活的感悟,总能以平实的笔墨使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色焕发新意,并将那种富有现代感的崇高气势寓于这些常见之景。
像孔先生那样,不仅要见大水必观,而且无论是远行异域还是游历,登太行、下清漓、越海渡江,所到之处,必图而写之。
像孔先生那样,要把充满人格魅力的山魂水魄,用笔墨展现给世人,以让更多的人们在获得观感愉悦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