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在良渚东明山放了10台红外相机 都市快报 “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拍到‘貉’,我们特别激动!”昨天,小沈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 小沈,27岁,出生长大都在杭州,大学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后来又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攻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成回国,现任职于杭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和所学没什么关系,但研究野生环境一直是她的兴趣,尤其喜爱观鸟。业余时间,她加入了一个叫“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民间组织。上个月,他们在良渚东明山上,安置了10台红外相机。前几天去回收相机,意外地发现了“貉”。 根据相机上的数据,拍到的时间是10月29日晚上11点多,位置在东明山南山腰,海拔大约30米。 视频上它出现了不到一分钟,低着头,这边闻闻,那边嗅嗅,应该是在寻找食物。从体形看,是一只成年貉,肚子圆滚滚,估计这一带食物充足。 “它会在秋天找寻大量食物,一直吃到体重比原来重一半才肯罢休,然后进入冬眠。”小沈说,貉其实可以和人近距离共存,在南京和上海的市区公园都出现过,杭州境内肯定有,不过以前都是目击,这是第一次留下影像资料。 这个民间组织今年6月组建,由10个爱好自然的八零九零后年轻人组成,有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浙江野鸟会秘书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调查员、鸟类和灵长类动物研究人员、自然摄影师……大家平日各忙工作,周末聚在一起搞喜欢的生态科考。 6月的一天,机构承接的余杭某个项目接近尾声,10个人在饭店聚餐,队员赵超提议,既然大家都各怀专业特长,是不是成立一个民间生态保护组织,一起做些事情?众人纷纷赞同,都觉得很有意义。 组织成立后,先买了第一批设备:20台用来抓拍野生动物的红外相机,还有无人机、老鼠笼等。资金来自众筹,每人出了2000元,后来一家公司听说后十分赞赏,资助了10万元。 他们接到的第二个项目,是受良渚街道委托,调查东明山的生物特别是野生动物。 10月18日是个星期天,小沈和两名男队员一起,花了几乎一整天,吭哧吭哧爬上东明山,安放红外相机。小沈说,选择安放点,蛮有专业难度的。 “像空旷的竹林就不太适合,很可能拍不到,所以要选择林间的空地、茂密的灌丛,发现兽道更好——这些都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红外相机有GPS定位,和手机软件相连,不用担心找不到。每个相机有8颗电池,平时都是待机状态,一旦有动物闯进视野,动物体温触发红外线,相机开始工作,拍下视频。一台相机电池可以用两三个月,每个月小沈他们都会上山看看。 11月8日一早,小沈和男队员陈奕宁一起上山,采集相机拍到的画面。 “我当时看到一个毛茸茸的动物,一下子叫起来,哇,这个很像貉啊!陈奕宁对脊椎动物比较了解,当场就判断,这就是貉。” 陈奕宁,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硕士、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教人员、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调查员。 小沈说,回去后,两人通过图鉴,再次确定了他们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