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选择都要清楚最终的责任主体 长期从事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朱杰对这个话题也很关注。他认为,这个言之凿凿的讨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从大多数人的正常情况来看,个人私德方面,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婚姻,何时结婚,但孝顺父母却是无法选择的;社会公德方面,我们结婚和离婚不会引起社会关注,但不孝敬父母却会引来众人指责。所以,“该不该为孝顺父母而结婚”本就是个伪命题。 另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切都要放入“情境”或“环境”中去理解和分析。石原里美首先是觉得自己找到了合适的人,又符合结婚的条件,然后联想到父母的希望,于是欣然结婚。从这个逻辑链条来看,石原里美结婚顺了她父母的意愿,本人意愿和父母意愿达成了一致,结婚等于孝顺父母。 换一种情境,当石原里美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或者结婚的条件还没成熟,这时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而违背自我的意愿,两者没能达成一致。此时,“该不该为了孝顺父母而结婚”就成为一种不合理。事实上,石原里美在一次采访中也明确说过:“所谓孝敬父母,以前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早点结婚生子。现在的话,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让父母觉得‘即使我们不在,不管发生什么,孩子自己也能好好地活下去’,让父母放心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而婚姻家事律师刘佳音认为,这个话题和“该不该根据父母期望选择大学专业”“该不该因为父母意愿生二胎”甚至“该不该为了给孩子完整的家庭而不离婚”有共性,就是在讨论人生一些重大决定,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如何协调的问题。 “应该想想,这些决定之后,谁是参与的主体,谁又是责任承担者,如果自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该’与‘不该’就很好选择了。”她说。 子女成家立业是父母尊重需求的自发选择 在工作中,朱杰和刘佳音经常会遇到父母和子女在婚姻上的分歧。即便是同龄的年轻人,他们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他们认为,这是我们处于一个环境日新月异,经济快速更迭的时代,但个人观念无法同步跟上的原因。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讲,子女成家立业是父母尊重需求的自发选择。子女在成家立业上的成功,能够极大地满足父母本人的自尊、自信和成就感。所以,他们对子女成家立业的催促,也就情有可原了。 但朱杰认为,婚姻是两个人和两个家庭的结合,而世上没有相同的人,更不可能存在相同的两个家庭,所以婚姻有无数种组合,每个处在婚姻中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及感悟。“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人对婚姻的认识,也要有自己的理解。” 刘佳音也认为,父母期望可能成为影响结婚的一个考虑因素,但结不结婚、和谁结婚需要我们自己做好判断和准备。“我觉得,成为一个对婚姻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人,才是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