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新闻讯 今年5月的一天,桐庐法院分水法庭接待了一位当事人小张。小张向法院提交了一份诉状,称朋友周某向自己借款3万元,却没有按期归还,要求起诉还款。 拿到小张的起诉材料后,法官有了疑心:小张说出借给周某3万元,却没有借条,也没有任何转账凭据,手中的证据仅为几份看不出二人之间有借贷关系的微信聊天记录。 法官询问小张,可小张却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许久之后才说出这样一句话:“不是借的钱,是他把我的信用卡借去透支了,没还我……” 虽然拿着起诉书,但因小张虚构事实理由起诉他人,法院依法是不予受理的,还可以根据其行为的轻重对其作出处罚。 但法官隐隐觉得,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小张表达逻辑混乱,有点前言不搭后语,法官电话联系了小张父亲老张,老张告诉法官,“我儿子智力上有一定障碍,具体情况还是我来法院当面说吧。” 小张的确是个可怜人。2019年下半年,小张在一家网吧打工时,认识了周某,两人成了“朋友”。在接触中,周某发现小张智力似乎和正常人有点不一样,利用这一点,周某教唆小张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又找了理由“借走”透支,供其个人挥霍。 “他说年底前会还的,后来银行让我还了……”2020年初,小张没有等来周某的还款,却等来了银行3万元的催款通知。小张拜托周某还款,周某却打起了太极。无奈之下,小张才来到法院起诉,只是不擅表达的他不知从何说起,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按照常规,法院的环节应“到此为止”,小张可以回去补充证据材料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了。但本着司法为民宗旨和矛盾纠纷处理“最多跑一地”原则,也为帮助受害的小张,法官辗转联系到了周某,告知其利害关系,要求其到法院处理,并对其欺骗小张、透支他人信用卡的行为进行了严厉训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周某最终与老张父子达成了还款协议,承诺将定期归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