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 催婚背后是社会认知 与价值观的代际冲突 中国家庭普遍缺乏边界,有爱也有伤害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主任张滢对这个话题感触颇深,每到春节来临的时候,来他门诊看情绪疾病的不仅老年人多,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刚刚接诊一个25岁的女孩,就是因为怕回家被催婚而焦虑到吃不下睡不着,”他估计,节后来就诊的老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子女的婚恋问题而焦虑的。产生这样的状况,有很多因素,但说来说去,还是两代人社会认知与价值观的不同而引发的代际冲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应该有人互为依靠。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很多人结婚都是为了“搭伙过日子”,也就是相互依靠着分担生活压力。在传统文化看来,一个未嫁娶的成熟个体,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稳定的,必须要找到另一半,组成家庭,还要有个孩子,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 朋辈压力很大,有不被认同的恐慌和焦虑。中国特色的婚恋目的不在恋爱,而在于组建家庭、传宗接代。当自家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却还落单,而亲朋好友已经完成这件“人生大事”,主流的传统父母就会感到特别焦虑和恐慌,仿佛被抛弃在群体之外。为了缓解不被认同的舆论压力,他们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子女,希望子女能回归到主流的标准中。 父母对子女的掌控欲很强,很多家庭成员之间缺乏边界感。不可否认,养育一个孩子是巨大的资源消耗,消耗着父母的收入、时间以及自由。有付出就要有回报,养儿为防老的传统观念导致很多家庭结构中缺少人际关系的边界感。 父母始终把孩子当成他们的一部分,是他们身体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于父母存在、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孩子长大后,婚恋或许是他们能够有的最大的话语权,“我是父母,我是过来人,我是为了你好……”所以,很多催婚的父母都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本质上却是控制着孩子的生活。他们不顾孩子的想法、现状、感受等,用强迫、焦虑、命令的方式催促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干预孩子的婚姻和生活。然而,受到新时代价值观影响的一代人,却拼命想脱离这种掌控,最终两代人在婚恋问题上矛盾重重。 但抛开所有心理学层面的催婚缘由以及代际价值观的差异,张滢认为,我们更应该看到父母在婚恋问题上的担忧,更多的是一种爱和保护。“你可以不理解催婚,但你不能不理解催婚背后,父母那颗爱你的心。”他觉得,父母一代人更能理解生老病死的现实问题,对于死亡的焦虑和不安会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下一代未来的生活,希望他们后半生能够现世安稳。 “催婚催生,可能是父母应对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张滢建议,婚姻应该慎重,年轻人坚持自己婚恋自由没有错,但也不要逃避问题,不妨和父母谈谈你的人生计划和打算。不管他们能不能接受,其实讨论本身,也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