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传说里的顺民馄饨王 大家都还记得当年这家小店的“高光时刻”,小小的门脸,夜越深生意越好。白斩鸡、卤鸭加馄饨,是店里的三大爆款。在一个没有微信没有外卖的时代,很多人除了自己跑过来吃,还肩负着帮同事朋友捎带一份回去的重任。 本报资深美食记者何晨,当年是顺民馄饨王的忠实粉丝。他回忆:“一般都是白斩鸡、卤鸭来一份,弄点老酒过过,最后来一碗馄饨,落胃。”对于这三大爆款,何晨的评价如下: 白斩鸡:吃起来有鸡香味。 卤鸭:甜度非常适合杭州人的口味。 馄饨:馅子、皮子、汤三样东西都很清爽,有些店馄饨放久了这三样东西会糊在一起,他家不会。 当年,顺民馄饨王的馄饨据说一天要卖65斤皮子,约卖掉300碗。有记者挖掘出来说皮子是凤起路菜场里买来的,没啥稀奇,关键是馅子。何晨说,顺民的馄饨肉坚洁、新鲜,咬进去有汁水,感觉是手工剁出来的,肉看上去有颗粒感,不像机器摇出来那样糊在一起。 当年的文艺女青年,曾经这样饱含深情地写道:有没有试过在冬天的晚上散步?叫几个朋友,穿得厚一点——老棉袄长围巾尽管穿上戴上,我们并不是去跳舞。开步走吧,冬夜清凉,星高月爽,路旷人稀,散步可清杂念,润脾肺,醒脑提神,强身健体。边走边唱也可,边说边笑亦无妨。累了,到建国中路上那家半夜里还很热闹的小店里吃碗馄饨王,最好再温一锅黄酒(那里是用小锅子温酒的),哗,人生最美之事,莫过于冬夜与至交散完步,再喝上这么一口热酒! 关店原因至今成谜 生意、口碑这样好的一家店,说关就关了。关店原因,当年就有好几个说法,现在越发厘不清了。本报记者韩晓娟,曾特意采访过此事,下面是她理出来的两个说法。 说法一 香港老板力邀去外地 2007年5月中旬,忠粉潘先生跟往常一样去吃顺民馄饨王。老板娘对他说了一句话:“你真当运气啊,吃到了我们的最后一碗馄饨。”潘先生说,老板娘告诉他,她们姊妹两个要去香港了,一个香港老板看中了她们的手艺,把她们包了下来,连人带行李带到北京去,对方出资金,她们出技术,要在香港开一家大馄饨店。最后,老板娘还额外送了他一包鸭爪,她说:你脸熟的,我知道你经常来吃,送你一包吃吃吧,以后吃不到了。 (这个说法何晨也知道,但是后来,香港并没有开出一家新的顺民馄饨王。何晨说起来还蛮唏嘘的:“很多店啦,名气做出来以后,原来的小老板么心思就开始活络络了,最后的结果你都懂的。”) 说法二 身体不好压力太大 顺民的老板娘是两姊妹,姐姐的老公在厨房里烧馄饨,妹妹的老公在外面烧灶头。因为都在晚上营业,一家人日夜颠倒。小小的店面没有空调,大热天也就靠电风扇降温。据说姐姐的老公有严重高血压,另外几个人身体也不大好。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做美食记者以来,我采访的一切小吃店的老板,无一例外都和我说:“太辛苦了。”顺民白天备料开到深夜,那些白天开业的小店,则是凌晨两点就要备料,总之都不用想睡个好觉。) 顺民关掉后,原址曾经开过一家新小吃店,接盘的田老板说,他听房东说过原因,主要还是老板们身体不好,田老板自己也在顺民的橱柜里看到瓶瓶罐罐的药。 店关了后,曾经有老顾客在建国路一带见到老板娘在散步,就上去问她们以后打算怎么样,据说当时老板娘回应是过几天会在网上公布消息的。但是这个消息至今也没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