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近日,杭州的蒋老太拿着一大叠检查单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胡长春主治医师门诊:“我是胃不好,好几个消化科医生都让我看心理科,我怎么能是精神病呢?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来看看吧。” 尽管蒋老太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但经过诊断,她的“逛医行为”显然属于心理疾病,亟需正确治疗。 不做家务不跳广场舞,一听到偏方就来精神 蒋老太今年60多岁,自述胃不好很多年了,吃不下饭,吃点东西就恶心,东西热了、凉了都不能吃,硬的更不能吃,只能喝点粥,瘦得已经是皮包骨头。跑了多少次医院都数不清了,彩超、胃镜、肠镜等等,该做的都做了,检查完医生都说没问题。可蒋老太就觉得难受,肚子说不出的难受。而且这胃病还没好,又添了“新毛病”,身上到处痛,头疼、背疼、喉咙老感觉有痰咳不出,检查后还是没问题,但总是觉得没有一天好的时候。 这些年来,她陆续看了神经内科、疼痛科,住了好几次院,全身PET-CT都做了,结果都是好的。也吃了一堆堆的药,西药不行就看中医,但喝了半年中药还是没啥用。 蒋老太说:“现在医生看到我都烦了,说我应该看心理科。老伴和儿子说我是装病,但我确实是难受,又没有力气。不是装的,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有时候想想活着这么难过,还不如死了算了,但是又没这个胆量。”陪同来就诊的家属说:“她是天天想着自己的病,有点风吹草动,就上医院,这医院跑得比菜市场还勤。现在家务也不做了、广场舞也不跳了,连门也不出,整天在家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唉声叹气。哪天听说哪里有偏方,马上来精神来了。怎么样都要去看,这几年钱花了十几万,病不但没治好,感觉越来越严重。很多医生早就让她来看心理医生,就是不肯来。” 经过详细问诊后,胡长春发现,这是一位典型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 “逛医行为”亟需得到正确处理 说起躯体形式障碍,也许有些人有点陌生,但是对于它的临床表现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如同蒋老太一样,这类人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舒服,反复就医却找不到原因。 从前有些医生会认为这类患者没病,给不出指导性的建议。现在各科室临床医生基本都能够识别这类患者,会建议患者到心理科就诊。但是,现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大部分患者不认为自己是心理问题,他们继续奔走在各个科室的检查就医之路上,被称之为“逛医行为”。 “存在‘逛医行为’的这类患者数量不可小觑,他们游走于各大医院的各科室,并且给自己的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危害。”胡长春指出,首先患者反复就医不但看不好病,还耗尽了家里的钱财,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这类患者往往成为医疗资源的高度使用者,反复到医院各科就诊,做大量昂贵的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另外此种情况往往导致医患双方对诊疗活动均不满意,甚至引起医患矛盾增多、关系紧张。所以社会大众应当科学认识躯体形式障碍,并遵医嘱进行科学规范治疗。 出现以下表现时不要讳疾忌医 躯体形式障碍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1、主观症状多,无客观依据;2、反复检查和治疗(逛医行为),并且疗效不佳;3、对疾病错误的理解,不良的思维认知行为;4、轻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不过不要把它当做疑难杂症,它是能够治好的,患者不要讳疾忌医,听从医生找对科室就诊,只有诊断明确才能治疗有效。”胡长春提醒,作为家属不要一味地指责患者装病,他们是真的痛苦,并不是无病呻吟,要有感同身受,理解患者。对于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目前都是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另外,躯体形式障碍治疗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期望值。通过量化治疗目标,逐渐减少就医次数,逐渐减少检查次数。最后有的人并不能完全消除躯体不适的症状,需要带着些许轻微的症状正常生活,和不舒服的症状和平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