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疾病谱发生改变 退行性变化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增多 心脏瓣膜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各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病理改变的总称。瓣膜就相当于心脏各通道之间的门,门打不开或关不拢,就会影响血流的通畅,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最后心力衰竭。 研究显示,65岁以后心脏瓣膜病发病率直线上升,7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13.3%,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 2010—2015年,王建安教授团队对近14万人群进行调查,研究中国人群心脏瓣膜病的疾病谱。 以前的心脏瓣膜病,主要以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和细菌感染相关,但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现在风湿性心脏病越来越少见了。 如今,随着人民平均寿命拉长以后,因为瓣膜老化引起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就像机器零件一样,瓣膜使用年限长了,会发生老化,一定程度后就需要维修、更换。 还有一部分心脏瓣膜病,是因为有先天性的心脏畸形,最典型的就是二叶瓣畸形的人,刚开始没有症状,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发展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及时治疗。 从年龄来看,瓣膜老化引起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岁,而风湿性心脏病和二叶瓣畸形引起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年龄相对年轻,以40—60岁居多。 推荐阅读 浙江一批事业单位招聘啦!有你感兴趣的吗? 手握200万全款买房有点难?选择并不少! 杭州七旬老人一摔跤险“瘫痪”!全因为这个病 一天内杭州气温骤降17℃!今天开始 大降温! 选手、国家级裁判、世赛冠军眼中的筑梦之旅 高龄患者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 用不开刀的方法进行心脏瓣膜置换 在心脏瓣膜病当中,主动脉瓣狭窄对人体的危害最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一旦发生心绞痛、昏厥等不适,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平均只有2年,比恶性肿瘤的预后还要差。 我国每年约有20万新增主动脉瓣膜病变的患者等待治疗。其中,不适宜外科手术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大概有4万-5万人,很大一部分为老年患者。 目前,对于主动脉瓣膜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传统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 如果是早期的患者,症状不十分明显,还可以通过药物保守治疗。但随着症状加重,只能通过手术置换瓣膜。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需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打开胸腔,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这对高龄老人来说,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 还有一种治疗手段,就是经导管(微创)心脏瓣膜置换及修复术。只在大腿根部开一个小洞,用一根粗不过圆珠笔芯的导管携带人工瓣膜,从大腿根部血管进入,通过股动脉把人工瓣膜送至心脏的病变部位,人工瓣膜打开后就会取代原本已损坏的瓣膜。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使原本需要“开胸”完成的手术实现了“微微创”。 到目前为止,王建安教授团队已经完成近50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主动脉瓣换瓣时间最快的一例只用了26分钟,患者平均年龄78岁,年龄最大的9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