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小学的小课题教学。
求是教育系列校本:整合各学科知识
上个学期,求是教育集团三到六年级的孩子们领到了最新印刷出版的《求是阳光课程系列校本教材——小课题》,孩子们或许不知道:这套教材的背后是求是人10多年不寻常的课程实践与研究。
在西湖区杨梅山路的求是和家园小学,副总校长马珏拿出这套教材细细道来:每个学期的教材由起始课、两个研究主题以及总结课构成,每个研究主题都是分3个课时上完,每周二下午安排两个课时。
以三年级(上)的一个研究主题 “植物与人”为例: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孩子们做调查表时要用到数学知识,总结阶段成果时要运用语言表达,进行美化设计时要用到美术知识,打印设计时要用到信息技术……
“‘小课题’的研究是将各学科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进行主题式学习,体现的是一种融合思维,目的是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马珏说, 与亦庄实验小学“全课程”类似,求是小学的“小课题”也体现了一种“大课程观”,都是通过主题式学习,把各个学科交叉、重叠的部分整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相较而言,“全课程”的实行难度更高。马珏分析道,首先,“全课程”要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如何做好“整合”极具挑战性,不仅要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更要发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其次,“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各学科的老师得坐在一起就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学习目标进行沟通,备课需要更下功夫,也更考验上课的老师如何把握。除此之外,课程评价肯定要迎来变革。“怎样避免评价的模糊性,也是难点。我其实很好奇亦庄实验小学是怎样进行评价的?”
在采荷二小举行讲座时,亦庄实验小学李伟老师也对“全课程”的评价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即由教师写一段评语,以细腻而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孩子成长变化的点滴,这显然需要教师蹲下身、静下心来观察,更需要一颗智慧的心灵来进行整体性的观照。
谈及“全课程”时,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郑仁东首先联想到的是国际教育IB项目中的PYP(“Primary Year Program ”的缩写)课程。“目前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PYP课程,比如教营养和健康这一主题,计算食物的热量时就用到加减法,讲到青菜时,就让孩子们把青菜画下来,讲到青蛙时,就教学生学唱与青蛙有关的歌曲。”
的确,李伟老师在采荷二小的讲座上也表示,“全课程”受到过国外PYP课程的启发。
2012年,求是教育集团承担了杭州市教科所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国际视野下的品牌学校建设”。郑仁东校长坚信教育国际化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必由之路,但他也强调教育国际化不是教育外国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
在西方教育界看来,中国学生知识掌握得扎实,教师对于如何让学生获取知识很有方法,求是教育集团就曾多次接待过前来实习学习的美国教师;而西方的基础教育注重发展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而杭州不少民办小学不惜投入巨资从国外购买课程。
“中西方教育互有长短,我们既要持守自己的优势,也要汲取西方的长处。”郑仁东校长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的能力、知识、价值倾向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最佳途径的过程。“求是教育集团始终以‘多元、差异、适合’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