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巧干夺回失去的17天 原有急单就多,生产副总监吴杰军本来定在2月1日年后开工,现在一下落下17天,5个火烧眉毛的大单一齐涌到面前。 首当其冲的是广东梅州世界客家人大会室外演艺中心项目,会期原定档在4月底,3月中旬必须交付。 项目主体是个直径40米的智能舞台,承重强度超乎以往,必须安装200个定制钢轮才能活动自如。每个钢轮通过车、铣、钻等精密工艺,再经热处理才能完成,一天一套设备只能做出3个成品。 吴杰军咬牙拍板,集中公司所有产能先攻梅州单子。 2月17日复工首日,员工到岗率不到一半。“先干起来!”每个工位都是以一当二,最吃劲的龙门加工中心员工卢圣福一人顶起3人的活。 上、下午原本各有15分钟工休,可员工没一个放下手中的活。大丰的生产协作性很强,都不实行计件薪酬,每逢工间休息,几杆“烟枪”必往吸烟室跑,可复工以来,吸烟室的烟缸干干净净,就像被人遗忘一般。这股劲头让吴杰军心头一热。 人有劲,机器也给力。此前引进、改造的数控设备“临危受命”,经过紧张调试“接管”了切割、焊接、镗铣等多道工序。目前,车间里九成数控类设备已经“返岗”,生产管理和加工工艺也在优化改善。 “等完全达产后,机器换人能提高20%的效率。”生产副总监徐关尧信心倍增,“今年我们还将为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加大投入,预算已达数千万元。” 就这样,因疫情丢失的17天工期,被车间小伙伴们硬生生地抢了回来。 3月5日,第一批钢轮装上两辆大货车,运往广东梅州。2月10日就自驾30多个小时赶到梅州的项目经理高培华算了算,“等师傅们隔离完,劲也攒足了,设备也到了,就24小时两班倒地干,绝不耽误交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