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值 综合效益“跃上龙门” 鱼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但怎样让这条鱼能够在效益上“跃上龙门”?让百姓从一湖秀水中受益,成为淳安发力的新方向。 如今,几乎每个淳安人都能说出一些千岛湖“鱼跃龙门”的故事,界首乡鳌山村忆山居民宿经营户文圣梅就是其中一个。 “小时候,千岛湖鱼头是喂猪的,走亲访友万万不能送。”文圣梅笑着说,3年前,看到家乡打造鱼文化主题村落,在外闯荡大半辈子的她毅然回村,将自家老房子改造成精品民宿。而今,一个5斤重鱼头就卖200元,每个来鳌山村的游客,不仅能吃上正宗的千岛湖鱼头,还能在体验基地感受打渔的快乐。 “今年营业额突破了40万元,餐饮占四分之一,围绕这条鱼做文章就对了!” 文圣梅高兴地说。在她眼里,鳌山村从不起眼的小渔村,变成网红的3A级景区,正是千岛湖鱼的品牌化,撬动了产业链的拓展。 相比较文圣梅,千岛湖发展集团董事长汪建敏更清楚这条鱼的升值之路。千岛湖发生“水华”那两年,负责经营千岛湖的淳安县属国企“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发展陷入困境,后来引入中国林业集团组建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调来懂市场的县农业局局长汪建敏担任一把手。 在那段煎熬的日子,每天晚上,汪建敏都会带着班子成员在南山开发区的大道散步,看着农夫山泉水厂门口来来往往的货车,他寻思着:一瓶千岛湖水都能有如此大的市场,千岛湖的鱼为什么不行? 逆境“求生”的倒逼下,汪建敏发起一场长达10年的品牌创建工作。“第一步就是改变以前卖冻鱼的传统路径。” 为了使捕捞不对鱼造成损伤,工人们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沉浮式活水运渔船,通过调整进排水结构,使鱼在起网后能径直游进船舱。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千岛湖鱼的附加值,汪建敏带着团队又推出一系列品牌化战略举措:注册“淳”牌商标;用“千岛湖”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向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申请活鱼有机认证…… 千岛湖鱼的价格随之翻了数番,来千岛湖吃鱼头成为一种时尚,不少鱼文化衍生品也开始出现。2006年,汪建敏与日韩等国渔业同行交流时听到“鱼拓”(用鱼进行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这个新词,“回来后,我们就创办了国内首个鱼拓社,一捕到稀罕的鱼便进行创作。”汪建敏说。 涟漪渐起,鱼拓艺术从淳安走向国外,单幅价格低则几千元,高则数万元,并延伸到服装、书籍、文创产品等方面,相关作品被淳安多次当作礼品送给国际友好城市。为了全面展示鱼文化,2015年,千岛湖发展集团还创建“千岛湖鱼博馆”,这是省内首家专业鱼文化博物馆,藏有千岛湖全部114种鱼类的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