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对于不愿去专业养护机构,又难以负担专业保姆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政府也已经着力设法去解决他们的困局,比如在杭州已经试行多年的“居家日间照料”模式便是其一。
在拱墅区祥符街道蓝孔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站点设有两张日间照料床位与一张可租赁的照护床,家里有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上班族可以在早上将老人带到社区,晚上下了班时接回去,中心提供中餐、基本护理、陪伴等照料服务。
“老人在日照中心全程有护理员陪伴,站内各处都进行过适老化改造,即便是上下楼也有可坐式楼道电梯代步,安全系数非常高。” 蓝孔雀社区工作人员小杨介绍。对于医疗需求不是特别高的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家门口的医养护一体化站点显然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浙江已在杭州等地试点康养体系建设
构建“医院-社区-居家”照护模式破题
为积极推进医疗和养老资源有效融合,浙江省还努力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服务。
去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探索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嘉兴4地成为了第一批康养体系试点。杭州市西湖区的试点工作在辖区西溪街道和三墩镇具体落地开展。
康养体系建设是指以保障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积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康养体系大致分为评估、照护、护理培训等环节。
西湖区开展康养体系建设试点后,依托浙江医院老年康复和护理团队资源,对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居家康复和护理方案,探索在医院核心指导下的“医院-社区-居家”老年人康养体系的构建及相互间的转介机制,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依据。
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摸底评估完成后,通过评估数据的整理分析,将制定老年人能力分层标准,并针对不同分层人群形成初步的康复照护方案,包括康复方案和长期照护方案,为失能、半失能和病、术后康复期老人开展每月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和康复护理指导及心理慰藉等。
照顾失能、失智老人不仅需要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家人有一定的护理知识。西湖区为此还开展了居家失能老人家庭成员及服务人员康复培训项目,建立健全为老服务人员培养机制。区里为不少于200户的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及服务人员提供基础的康复护理理论和实操知识培训,以增加居家失能老人家庭成员、服务人员基础康复护理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让其家庭成员具备基本的康复护理能力,能为失能老人提供相对专业的家庭照护,最大限度地保存失能老人的残存功能,以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今年,该区在 “加快推进浙江省康养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康养一体化信息平台。该平台是集协助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等于一体,能实现康养服务从评估、服务计划制订、实施和结算全过程、一体化闭环式的管理,将线上和线下服务融合、家庭养老床位的各类用于体征监测和安防智能化设备与平台的融合、呼叫中心与平台的融合,将各种康养服务场景、碎片化的服务项目在平台上实现整合;平台接口还可以与现有的各类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体现“让数据多跑,人少跑”的理念。
此外,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还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西湖区有35家养老服务机构安装了康养一体化信息平台,共记录了547位进点位老人,15场次,1454人次参加康养的团辅训练课程;安装了5张养老床位,记录了80次电子查房,实现每张床位24小时监测,并计划在年底前安装50张养老床位建设;此外平台还为全区近2万余名老人提供呼叫中心平台服务等。
最近,平台将体适能评估模块融入到针对6万余位西湖区70岁以上老人的常规体检中,为后续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康养计划打好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