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本月初,北京市朝阳区被曝出的一起保姆虐待老人案挑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公布至网上的16秒监控视频显示,保姆5次击打老人头面部并伴有1次踢踹行为。警方调取了不同日期的监控录像,还发现多段保姆殴打老人的视频……近些年来,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受害者多为失能或失智老人。
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一直是人口老龄化过程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已达到了4000万人。在杭州,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分别达到3.21万人、6.77万人。
一周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居家自己照料,还是送往专业机构,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都存在诸多的盲点和误区。这背后,折射的是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在经济、观念等方面的窘迫,以及社会照护力量的缺失。
令人欣慰的是,在浙江省,政府部门正推动各方共同构建康养体系去着力解决这一问题。而杭州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已经走在前头。
失能失智老人让家庭背上重担
自己照料或请保姆各有各的难
常言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也是大多数有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真实写照。
杭州江干某社区社工俞女士的公婆都70多岁了,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因为要照顾92岁高龄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阿婆,一天下来身心俱疲。俞女士和丈夫因忙于工作,也无法时常去帮忙,心疼公婆太操劳,她和丈夫提议:送阿婆到专业的照护机构,费用由他们出。
“阿婆已经没有自主意识,在哪里照护其实差不多,且养老机构更为专业,这样你们还可以喘口气享受下晚年生活。”俞女士与丈夫常苦口婆心劝说,奈何二老就是不同意。
“其实他们内心是希望送阿婆去养老院,但他们还有个姐姐,轮班照顾阿婆,没有人首先站出来说这句话。”俞女士说,她明白公婆的难处,就是怕自己先开了这个口,之后会被人说“不孝”。
与俞女士处境类似的还有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周女士。此前,她们家有个失能失智外婆需要照料,与俞女士家所不同的是,周女士选择雇佣保姆照料老人。原本以为这样自己能省心很多,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周女士说,外婆在年过85岁后,身体每况愈下,长期坐轮椅,“起初偶尔也能走几步、自主进食。但最近一年情况越来越差,基本上都是卧床状态。”因为老人脾气不好,时常发火,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不时会与保姆发生矛盾。短短两年中,周女士就换了6个保姆。
“虽然每次新保姆上岗前,我们都会反复说明老人的情况,中介也是承诺‘服务靠谱’,但真正生活在一起,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最后的结果都是不欢而散。”
周女士向记者抱怨,很多保姆都是“人前人后两张皮”——家属在时对老人无微不至;但和老人独处时,就会吊儿郎当,“大小便也不及时清理,躲在房间里玩手机或者睡觉……”
不久前, 周女士89岁的外婆撒手人寰。老人走的时候已经无法进食,褥疮导致身体溃烂,也毫无知觉,让人心疼不已。
处理完后事家人坐一起,舅舅忽然开口,“老了一定要去养老院,特别是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周女士说,因为舅舅觉得自己“肯定受不了那个罪”!
上周,本报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照料”做了一次网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0份。对于“如果家中有失能失智老人,会采用何种方式照料”一项,有123人选择雇佣保姆照护,占比约18%,另有174人选择自己在家照护。
对于无法亲自照料老人的缘由,37%的人选择“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与精力”,27%的人因为“担心自身缺乏专业照护技能”,22%的是因为“自己身体情况不好,无法长期担任繁重的照护工作。”
杭州仅失能半失能老人近10万
专业照护机构缺口依然很大
在本报的这次网络调查中,还有351人选择将老人送往有专业照护资格和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超过了50%,从比例上来看,已经成了较为“主流”选择。
拱墅区康久天颐养老院是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入住“康久天颐”的老人中,失能失智者占比达到60%,平均年龄超过80岁。
康久天颐养老院院长孙晓露告诉记者,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存在一定的困难,不管是硬件条件,还是软性的陪伴时间都很难权衡。因此,每年也有不少家庭会来院内考察,大家主要还是关注居住环境与护理员的专业水平。
“我们会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会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生活区。比如轻度失智、但性格比较温和的,倾向于安排在我们独创的小单元多功能集中养护‘家庭式’养老中心,就像是现在年轻人的‘合租房’,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在宽敞的公共区域又可以聚在一起,感受有亲友围绕的氛围。” 孙晓露说。
除却这种小单元,康久天颐还设有集中照护区。这里的老人失能失智程度较高,一般无法进行生活自理,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与护理员对其进行治疗和照护。
“失能老人的照护更倾向于防褥疮、慢性病并发症,日常清洁与护理等方面,集中照护起来相对便利。失智老人,特别是重度失智的老人照护难度较大,因为你无法预测对方的行动模式。”孙晓露表示,一部分重度失智老人发病时伴有狂躁症,偶尔会遭到暴力对待,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疏导与药物控制,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一般家庭,家里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双失’老人及其家庭的痛苦难以想象的,实际上,专业的机构和规范的服务的确更适合这些老人。”杭州橡树医院院长何德富说,他的医院目前收治了500位这样的老人。不过,何德富同时认为,尽管大家都知道养老机构的养护措施更为系统完善,但依旧有很多家庭难以接受将失智失能老人送往专业机构养老,这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事实上,即便很多人不接受将家中的失能失智老人送去机构,仍难以改变目前真正具备完备医疗条件的照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杭州市2019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杭州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康复护理床位10462张,还专门为失智老人在31家养老机构设置了2082个床位。但《公报》同时提到,在杭州仅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分别达到3.21万人、6.77万人。另据杭州市七医院老年科专家估算,全市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老年人数达到31万人以上,而很大一部分老痴重度患者都处于失能失智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市失能失智老人对于专业化养护需求的缺口还是比较大。
经济条件、传统观念、家政人员素养
多因素制约失能失智老人妥善照料
相较健康老人,失智失能老人所需的照护等级更高,需要更为细致、科学的照料,并且也要求照护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这一切,似乎都与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生活节奏背道而驰,这也是造成失能失智老人“家人不管,家政难管,机构难收”的重要原因。
以请雇佣家政照料为例,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在找保姆、适应保姆、辞退保姆的循环中,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为没有人也没有机构能够保证,能够找到一个老人、保姆、家人三方都能够满意的平衡关系。
本报调查问卷中,针对“雇佣保姆在家照护老人时担忧的因素”一项,被调查者的选择基本集中于“保姆收费过高”、“找不到雇佣保姆途径”与“担忧保姆照顾不够细致导致老人受委屈”三项,占比分别为20%、30%与38%。
在雇佣保姆的支出方面,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为4000元/月以下或4000元/月-6000元/月,实际上这个薪资水平,与月嫂、育儿嫂等家政人员动辄上万起的薪资相去甚远。也在造成保姆行业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杭州本土企业三替集团开展保姆中介业务已经有15年。“每年通过三替找保姆的客户有上千个家庭,业务量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养老保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高技能的养老保姆。”公司董秘闫雪薇告诉记者,“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中国家政市场需求成倍增长,进入集中爆发期。”
另一方面,家政服务人员基础信息、健康情况、资质凭证、诚信积分、履历报告、不良记录、信用评论等信息难以查证,而家政市场门槛低,服务人员上岗要求没有标准,导致整个家政市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把控。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姆队伍,并按市场化的方式发展完善家政服务行业,是家政服务业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闫雪薇表示,现在三替已经建立了保姆职业的管理规范,包括基础审核和流程管控两大方面,确保三替在保姆行业的服务规范、稳定和标准。
此外,对于不愿去专业养护机构,又难以负担专业保姆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政府也已经着力设法去解决他们的困局,比如在杭州已经试行多年的“居家日间照料”模式便是其一。
在拱墅区祥符街道蓝孔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站点设有两张日间照料床位与一张可租赁的照护床,家里有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上班族可以在早上将老人带到社区,晚上下了班时接回去,中心提供中餐、基本护理、陪伴等照料服务。
“老人在日照中心全程有护理员陪伴,站内各处都进行过适老化改造,即便是上下楼也有可坐式楼道电梯代步,安全系数非常高。” 蓝孔雀社区工作人员小杨介绍。对于医疗需求不是特别高的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家门口的医养护一体化站点显然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浙江已在杭州等地试点康养体系建设
构建“医院-社区-居家”照护模式破题
为积极推进医疗和养老资源有效融合,浙江省还努力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服务。
去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探索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嘉兴4地成为了第一批康养体系试点。杭州市西湖区的试点工作在辖区西溪街道和三墩镇具体落地开展。
康养体系建设是指以保障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积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康养体系大致分为评估、照护、护理培训等环节。
西湖区开展康养体系建设试点后,依托浙江医院老年康复和护理团队资源,对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居家康复和护理方案,探索在医院核心指导下的“医院-社区-居家”老年人康养体系的构建及相互间的转介机制,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依据。
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摸底评估完成后,通过评估数据的整理分析,将制定老年人能力分层标准,并针对不同分层人群形成初步的康复照护方案,包括康复方案和长期照护方案,为失能、半失能和病、术后康复期老人开展每月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和康复护理指导及心理慰藉等。
照顾失能、失智老人不仅需要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家人有一定的护理知识。西湖区为此还开展了居家失能老人家庭成员及服务人员康复培训项目,建立健全为老服务人员培养机制。区里为不少于200户的居家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及服务人员提供基础的康复护理理论和实操知识培训,以增加居家失能老人家庭成员、服务人员基础康复护理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让其家庭成员具备基本的康复护理能力,能为失能老人提供相对专业的家庭照护,最大限度地保存失能老人的残存功能,以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今年,该区在 “加快推进浙江省康养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康养一体化信息平台。该平台是集协助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等于一体,能实现康养服务从评估、服务计划制订、实施和结算全过程、一体化闭环式的管理,将线上和线下服务融合、家庭养老床位的各类用于体征监测和安防智能化设备与平台的融合、呼叫中心与平台的融合,将各种康养服务场景、碎片化的服务项目在平台上实现整合;平台接口还可以与现有的各类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体现“让数据多跑,人少跑”的理念。
此外,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还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西湖区有35家养老服务机构安装了康养一体化信息平台,共记录了547位进点位老人,15场次,1454人次参加康养的团辅训练课程;安装了5张养老床位,记录了80次电子查房,实现每张床位24小时监测,并计划在年底前安装50张养老床位建设;此外平台还为全区近2万余名老人提供呼叫中心平台服务等。
最近,平台将体适能评估模块融入到针对6万余位西湖区70岁以上老人的常规体检中,为后续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康养计划打好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