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废弃了,也是有理由的。 一个是窑。在考古工地找到了两口宋代窑,一口保存很差,还有一口是保存得很好的圆形窑。 这样完整的窑,在杭州不多见。 宋墓,特点是香糕砖。 圆形窑,圆嘟嘟的,形状有些像馒头,所以俗称“馒头窑”。这口“馒头窑”,香糕砖一层层整整齐齐垒起来,看着就很规整,而且个头蛮大,直径有2.5米的样子。 烧窑的作坊,比如取土、制坯的地方没找到,但整个窑都在了,除了“馒头窑”的顶已经塌了,窑的结构完完整整留了下来。 火膛,瘦长方形,里头堆柴火;火膛上的平台,砖瓦一层层平垒;窑壁上,有3个小烟道,烟气就是走这里排出去。 杨金东说,这口窑是专门用来烧瓦的,而且是个头蛮大的瓦片,估计是拿来建房子用的。 找到的这口“馒头窑”,在杭州保存得这么好的,可不多见。所以,它的“待遇”很高,已经整体“搬迁”,准备以后放到博物馆里展览。 另一个就是墓葬了。整个考古工地找到了5个墓葬,大部分都是宋、明、清时的了,比如宋代一个香糕砖墓、明清一个双石夫妻合葬墓。 想想就明白了,村里住的人多时,怎么可能就在村里建瓦窑、墓地,怎么也要离住人的地方远一些。这些遗址到了宋代以后一下子多起来,是因为村子搬走了啊。 起始于战国早中期,繁盛于唐,消失于宋。为什么消失? 杨金东说,古代时,要放弃一个村子,举村搬走,不是那么容易的。可能是瘟疫,可能是战争,可能是水灾,这里实在没法居住了,所以只好废弃。 以前这里可能是村里的大礼堂 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个小水沟 普通平民的村落 为什么更值得关注 这个村子,毕竟也存在了这么多年,就没有一个稍微有些名气,在文献里能翻到的人吗? 听我问,杨金东就笑了起来。 前段日子热播的《龙岭迷窟》,还有这几天很多人在追的《重启》,讲古墓探险的剧总是很红,杨金东说三天两头有人来问他:“考古这么拉风的吗?墓葬里都有这么大的宫殿?” 环视一圈考古工地,杨金东说,他干考古十几年了,从来没听说过,有谁找到过这么“拉风”的墓葬,哪怕秦始皇的墓都不会。 “大家都关心王公贵族,关心哪个皇帝皇后,关心留下多少金银财宝,没人关心平民百姓。”杨金东说,这些人在文献记载里都是找得到的,但是,普通人想在文献里留下一笔,实在是太难了。 而考古,有责任把古代最基层、最普通的生活展现出来,也应该让大家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古代人,活着的时候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死了以后又是怎么安葬的。 而且,对考古工作者来说,越是普通人的生活才越有价值。就像李家塘,普普通通一个村子,翻遍文献记载一个字都没有,但它也是很有价值的。 就拿出土的长沙窑水壶来说,它是怎么来到这个村子里的?肯定不会从长沙直接卖进村,起码是余杭县对不对,那么村民是怎么进城买的?是走水路吗,用的又是怎样一条船? 一个个问题深究下去,古代人的经济交流,在你的脑子里就慢慢有了一个概念,呀,原来他们是这样的。 杨金东说,这就是价值。作为基层聚落遗址,李家塘遗址是杭州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早期杭州城市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像李家塘这样的考古项目,在杭州很多角落正在紧密开展中。我们联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起开设《杭州宝藏》栏目,会和大家讲一讲考古背后的那些生动有趣且有历史温度的杭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