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现在杭州西站一路之隔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这里建了一个小村庄 家家户户门口有排水沟,村里有大礼堂,甚至可能还有公共厕所……
一千多年后它突然又消失了!这里住过谁?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李家塘遗址为研究早期杭州城市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李家塘遗址。航拍图,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都市快报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杨金东说,在余杭李家塘,找到了不少好东西。 根据定位,我一路开过去。咦,这不是未来的杭州西站吗? 对,这片工地,就是为了配合西站枢纽的安置房建设而做的考古探勘。 也是没想到,一找就有了大收获。 从去年5月23日开始,这片工地悄悄开工。3000多平方米的工地,分成了30个探方,一群工人蹲在里头,挖挖、找找,考古一年多。 发现了很多从六朝到唐代的遗迹。 推算起来,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早中期开始,李家塘就已经有人住了,是一个古村落。 一路之隔,这个古村落的“邻居”,一边是未来的交通枢纽——杭州西站,一边是聚集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小镇。 在这个承载了杭州城市未来的地方,可能大家都没有留意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邻居”相中了这块“宝地”。 李家塘遗址出土了很多瓷片 两千多年前 古人选在了这里安家落户 杨金东说,在他看来,李家塘是一个慢慢成形,发展壮大,又突然消失的古村落。 时间最早可以推算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早中期,那么当年,古人为什么选在了这里安家落户? 钻进围挡,一路绕来绕去,绕到考古工地后,杨金东说,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块的地势比周围要高一些? 的确,和周边比起来,这一片地高了大约五六十厘米的样子。杨金东说,不要觉得五六十厘米没多少,放到河网密布的湿地,就是可以立足的地方。 所以说,古人选了这里也是有考虑的。一个是它地势高,在湿地里求生存,哪怕高出没多少,起码小水灾来了可以不用怕。另一个是水路发达。这片高地,周边一圈河道,南面这一条就是余杭塘河,一路连到苕溪,想去哪,小船儿一路畅通。 再就是离“城中心”近。李家塘再往西,不过三公里,就是当年的余杭县;往西北大约10公里,是当年的良渚。你可以理解为,古人选了一块离县城并不是很远的地方,落了脚。 一个碗的底部,写了个“元”字。 砚台残片 出土的莲花瓦当 从六朝到唐代 这是怎样一个村子 杨金东说,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早中期开始,李家塘这里就有人住了。 只是,只找到了战国早中期留下的遗物,比如原始瓷的罐子、碗等,但没有找到遗迹,比如墓葬、居住痕迹,都没有。 往后,到了汉代,除了罐、壶这些遗物,找到了一口窑,而且是专门用来烧墓砖的。 为什么这么肯定?杨金东说,窑里头找到的砖,和旁边两个墓用的墓砖是一样的规格,一样的纹饰,都是几何纹。推算起来,应该是当时为了方便就近建墓,干脆就弄了口烧砖窑。 等到了六朝,灰坑、柱洞等遗迹就现身了。更多的是隋唐时,灰坑、灰沟、陶缸、柱洞……都找到了很多。 考古工地现场,一共发掘了30个探方,每个都是10×10平方米。探方里,用白线画出了很多遗迹的形状,圆的、方的、长方形的,还有不规则的。 杨金东说,大多是唐代时留下的。 圆的、方的,是不同时期留下的柱洞。柱洞?盖房子总要有柱子啊,这些柱子在土里总会留下痕迹。 比方说先有人盖了房子,用了方柱,后来房子毁了,再重建,用了圆柱。我们现在再看,它们就互相叠加在了一起。 根据柱洞,杨金东推算,历朝历代建在这里的房子,应该都是干栏式建筑。古代尤其是南方常见,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房子一楼有个架空层,再往上才是住人的,可以防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