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城市新闻
 
 
一边杭州西站 一边梦想小镇 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相中了这块“宝地”!你知道这里住过谁?
2020-07-21 07:45:37杭州网


和现在杭州西站一路之隔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这里建了一个小村庄

家家户户门口有排水沟,村里有大礼堂,甚至可能还有公共厕所…… 

一千多年后它突然又消失了!这里住过谁?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李家塘遗址为研究早期杭州城市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李家塘遗址。航拍图,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都市快报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杨金东说,在余杭李家塘,找到了不少好东西。

根据定位,我一路开过去。咦,这不是未来的杭州西站吗?

对,这片工地,就是为了配合西站枢纽的安置房建设而做的考古探勘。

也是没想到,一找就有了大收获。

从去年5月23日开始,这片工地悄悄开工。3000多平方米的工地,分成了30个探方,一群工人蹲在里头,挖挖、找找,考古一年多。

发现了很多从六朝到唐代的遗迹。

推算起来,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早中期开始,李家塘就已经有人住了,是一个古村落。

一路之隔,这个古村落的“邻居”,一边是未来的交通枢纽——杭州西站,一边是聚集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小镇。

在这个承载了杭州城市未来的地方,可能大家都没有留意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邻居”相中了这块“宝地”。

李家塘遗址出土了很多瓷片

两千多年前 古人选在了这里安家落户

杨金东说,在他看来,李家塘是一个慢慢成形,发展壮大,又突然消失的古村落。

时间最早可以推算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早中期,那么当年,古人为什么选在了这里安家落户?

钻进围挡,一路绕来绕去,绕到考古工地后,杨金东说,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块的地势比周围要高一些?

的确,和周边比起来,这一片地高了大约五六十厘米的样子。杨金东说,不要觉得五六十厘米没多少,放到河网密布的湿地,就是可以立足的地方。

所以说,古人选了这里也是有考虑的。一个是它地势高,在湿地里求生存,哪怕高出没多少,起码小水灾来了可以不用怕。另一个是水路发达。这片高地,周边一圈河道,南面这一条就是余杭塘河,一路连到苕溪,想去哪,小船儿一路畅通。

再就是离“城中心”近。李家塘再往西,不过三公里,就是当年的余杭县;往西北大约10公里,是当年的良渚。你可以理解为,古人选了一块离县城并不是很远的地方,落了脚。

一个碗的底部,写了个“元”字。

砚台残片

出土的莲花瓦当

从六朝到唐代

这是怎样一个村子

杨金东说,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早中期开始,李家塘这里就有人住了。

只是,只找到了战国早中期留下的遗物,比如原始瓷的罐子、碗等,但没有找到遗迹,比如墓葬、居住痕迹,都没有。

往后,到了汉代,除了罐、壶这些遗物,找到了一口窑,而且是专门用来烧墓砖的。

为什么这么肯定?杨金东说,窑里头找到的砖,和旁边两个墓用的墓砖是一样的规格,一样的纹饰,都是几何纹。推算起来,应该是当时为了方便就近建墓,干脆就弄了口烧砖窑。

等到了六朝,灰坑、柱洞等遗迹就现身了。更多的是隋唐时,灰坑、灰沟、陶缸、柱洞……都找到了很多。

考古工地现场,一共发掘了30个探方,每个都是10×10平方米。探方里,用白线画出了很多遗迹的形状,圆的、方的、长方形的,还有不规则的。

杨金东说,大多是唐代时留下的。

圆的、方的,是不同时期留下的柱洞。柱洞?盖房子总要有柱子啊,这些柱子在土里总会留下痕迹。

比方说先有人盖了房子,用了方柱,后来房子毁了,再重建,用了圆柱。我们现在再看,它们就互相叠加在了一起。

根据柱洞,杨金东推算,历朝历代建在这里的房子,应该都是干栏式建筑。古代尤其是南方常见,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房子一楼有个架空层,再往上才是住人的,可以防潮。

在现场看,根据柱洞多少来推算,曾经的房子也是有大有小。有四个柱子就撑起一间房的,算起来最多20平方米。

也有很阔气的,十几个柱洞站成一排,起码15米宽的房子。杨金东说,可能是村里的“大礼堂”,村里人都来这里活动。

灰沟,有的窄窄一条,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应该是排水沟;有稍宽一些的两条,可能是穿村而过的小溪。

灰坑蛮多,那真是人生活过留下的了,古代生活垃圾扔哪?粪便放哪?很多时候都是挖个坑埋了。这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灰坑。

还有陶缸,可能是水缸,也可能是粪坑。杨金东说,有一个探方里,一下子找到了6个缸,其中一个旁边整整齐齐摞了石块,打眼看上去可能是放脚的。他说:“搞不好是村里的公共厕所,哈哈。”

这里有很多缸,可能是“公共厕所”。

水井也有,用砖头一块块垒起来;砖砌地面也有,砖窑也有。可以说,一个村落起码的生活条件都能满足。

那么,在最繁盛时的唐代,这个村落有多大,是一个多大规模的村落?

杨金东说,整个村子大约一万平方米左右。

为什么这么确定?在村落外围,找到了一条环壕。环壕,古代人居住的聚落周边,经常会利用地势,人工挖出一条围沟来,可以防御洪水、猛兽等,算是防御设施。它的作用很好理解,大城池一般都有城墙、护城河,它就好比是村落的“迷你版”护城河。

这条环壕,绕村落一周,大约6米宽、1.5米深,杨金东说,里头找到了一堆大大小小的碎瓷片、生活垃圾,可能当时的村民盘子、碗破了,吃完的果核,随手一扔,就扔进了这条“迷你版”护城河。

那么,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村落,住了多少户人家?

那还真不好说,目前找到了12个独立的房子遗址,这说明起码是有12户人家同时存在的。

这个村子

怎么突然消失了

战国早中期,李家塘开始有人活动;慢慢地,它越来越壮大,到了中唐,杨金东说,可能就是李家塘的鼎盛时期了。

因为,出土的大量遗物都是唐代留下的。

举几个例子好了。一个长沙窑水壶,上头画了乐舞人,每个都胖乎乎的,一看就是以胖为美的唐代审美。

莲花瓦当、又宽又长又重的瓦片。杨金东说:“茅草屋用得到吗?只有大房子才会用。”这也说明,这个村子在唐代时是有些规模的。

写大毛笔字的砚台、点灯芯的小油灯、捻茶叶和药的捻轮,还有大大小小的碗,都是生活中离不开的物件。

比如一个大碗,碗底写了一个“元”字。碗底刻字,要么是定制的人家指定刻了姓氏上去,要么是工匠自己的姓,方便工厂主计件。不管是哪种,都能看出当时村子已经不算小了。

只是,在大量的唐代遗物之后,再找到的就很少了。杨金东说,可能到了宋代,这个村子就整个废弃了。

说它废弃了,也是有理由的。

一个是窑。在考古工地找到了两口宋代窑,一口保存很差,还有一口是保存得很好的圆形窑。

这样完整的窑,在杭州不多见。

宋墓,特点是香糕砖。

圆形窑,圆嘟嘟的,形状有些像馒头,所以俗称“馒头窑”。这口“馒头窑”,香糕砖一层层整整齐齐垒起来,看着就很规整,而且个头蛮大,直径有2.5米的样子。

烧窑的作坊,比如取土、制坯的地方没找到,但整个窑都在了,除了“馒头窑”的顶已经塌了,窑的结构完完整整留了下来。

火膛,瘦长方形,里头堆柴火;火膛上的平台,砖瓦一层层平垒;窑壁上,有3个小烟道,烟气就是走这里排出去。

杨金东说,这口窑是专门用来烧瓦的,而且是个头蛮大的瓦片,估计是拿来建房子用的。

找到的这口“馒头窑”,在杭州保存得这么好的,可不多见。所以,它的“待遇”很高,已经整体“搬迁”,准备以后放到博物馆里展览。

另一个就是墓葬了。整个考古工地找到了5个墓葬,大部分都是宋、明、清时的了,比如宋代一个香糕砖墓、明清一个双石夫妻合葬墓。

想想就明白了,村里住的人多时,怎么可能就在村里建瓦窑、墓地,怎么也要离住人的地方远一些。这些遗址到了宋代以后一下子多起来,是因为村子搬走了啊。

起始于战国早中期,繁盛于唐,消失于宋。为什么消失?

杨金东说,古代时,要放弃一个村子,举村搬走,不是那么容易的。可能是瘟疫,可能是战争,可能是水灾,这里实在没法居住了,所以只好废弃。

以前这里可能是村里的大礼堂

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个小水沟

普通平民的村落 为什么更值得关注

这个村子,毕竟也存在了这么多年,就没有一个稍微有些名气,在文献里能翻到的人吗?

听我问,杨金东就笑了起来。

前段日子热播的《龙岭迷窟》,还有这几天很多人在追的《重启》,讲古墓探险的剧总是很红,杨金东说三天两头有人来问他:“考古这么拉风的吗?墓葬里都有这么大的宫殿?”

环视一圈考古工地,杨金东说,他干考古十几年了,从来没听说过,有谁找到过这么“拉风”的墓葬,哪怕秦始皇的墓都不会。

“大家都关心王公贵族,关心哪个皇帝皇后,关心留下多少金银财宝,没人关心平民百姓。”杨金东说,这些人在文献记载里都是找得到的,但是,普通人想在文献里留下一笔,实在是太难了。

而考古,有责任把古代最基层、最普通的生活展现出来,也应该让大家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古代人,活着的时候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死了以后又是怎么安葬的。

而且,对考古工作者来说,越是普通人的生活才越有价值。就像李家塘,普普通通一个村子,翻遍文献记载一个字都没有,但它也是很有价值的。

就拿出土的长沙窑水壶来说,它是怎么来到这个村子里的?肯定不会从长沙直接卖进村,起码是余杭县对不对,那么村民是怎么进城买的?是走水路吗,用的又是怎样一条船?

一个个问题深究下去,古代人的经济交流,在你的脑子里就慢慢有了一个概念,呀,原来他们是这样的。

杨金东说,这就是价值。作为基层聚落遗址,李家塘遗址是杭州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早期杭州城市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像李家塘这样的考古项目,在杭州很多角落正在紧密开展中。我们联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起开设《杭州宝藏》栏目,会和大家讲一讲考古背后的那些生动有趣且有历史温度的杭州故事。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文/摄 通讯员 孙媛    编辑:高婷婷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2020 走进浙江高校 浙江外国语学院:
检测发现道路问题3300多个 下城“智慧
大妈热衷爬山、散步、广场舞正准备享受退休
头晕可能不是“头”作怪 而是耳朵里有东西
惊!6厘米缝衣针在11岁男孩尿道里
高温天明日开启 医生:户内户外当心凶险的
蚂蚁集团计划科创板和港交所寻求同步发行上
西安白鹿原发现西汉早期大型墓葬
重庆一工人送货横穿公路发生车祸不幸死亡
大学生偷外卖报复他人

杭州影像


文明礼让一米线、先...

影院复工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提...

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杨金东说,在余杭李家塘,找到了不少好东西。根据定位,我一路开过去。咦,这不是未来的杭州西站吗?对,这片工地,就是为了配合西站枢纽的安置房建设而做的考古探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