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半个月前的一天,72岁的小古城村村民林观杉背着一个旧药箱从一户村民家走出来。黄梅天,上年纪的村民容易感觉不适,作为村里资深的“赤脚医生”,林观杉总会去帮帮忙。“以前没有电话,农村里医疗条件差,有人生病了,就上门来叫我,我就背箱子去……”没说几句话,林观杉到家了。这是一幢3层的民居,带着大庭院,院子里是假山、水池,还有几株桂花树,布置得颇有意趣,“以前有谁想得到,日子能过得这么好啊?” 而在小古城村村委会礼堂,村党委书记林国荣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遵循‘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我们村的好日子怎么实现?”说这话时,林国荣正站在演讲台上回顾村子的发展历程,台下坐着的是来自四川省农业农村系统考察团的40余名嘉宾。 林国荣的问题本身,正是小古城村为何日子越过越好的标准答案。 那是一条泥路,自行车轮胎全部陷进了泥里,一趟跑下来,我摔得浑身是泥。等我回到家里,儿子都已经生下来了。 林观杉是原吴山村人,世代务农,19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医,后来又当上了村干部。林观杉有两女一子,如今也都人到中年。对于儿子的出生,他印象尤其深刻。 “那是1975年,我老婆临盆那晚,不巧村里有人得了急病,上门找我去看看。我不好推脱,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出诊。那是一条泥路,自行车轮胎全部陷进了泥里,一趟跑下来,我摔得浑身是泥。等我回到家里,儿子都已经生下来了。”林观杉看着直通家门口的柏油村道笑笑说,“以前哪里有这么好的路哟……” 自从1983年村里实行分田到户,林观杉家的生活总算得以改善——粮食产量上去了,两个女儿又能帮着干农活,家庭收入自然好起来了。林观杉把以前的茅草房推了,盖起了瓦房。 尽管如此,关于子女将来的出路,林观杉并没有考虑过。“吃饱就好了,村里面一户人家养八九个小孩都有,哪个还考虑前途?”林观杉说,直到大女儿提出要和同村的年轻人去杭州城里打工,他才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想方设法跳出农门,“因为比在家种地强啊。”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待不住呢?原来,当时包括吴山村在内的几个自然村过的还是苦日子,就拿相邻的钱家滩村来说,整个径山镇都流传着一句不太友好的俗语——“好女不嫁钱家滩”。反观城市里,高楼起来了,交通发达了,商业繁荣了,村里的年轻人怎么会不想去闯一闯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城里打工,那留在村里的人怎么办?怎么摆脱几十年来的窘境?致富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当时,已年近不惑的林国荣就在钱家滩村工作,这个“三连问”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不知什么时候起,村民们总爱到樟树下,说说村里的新鲜事,讲讲各家的难题,许多事情就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商量着解决了。 2003年,钱家滩村、吴山村、俞家堰村合并。钱家滩村村委会礼堂里,三个自然村的村干部、村民代表集中到了一起,却又按村分开落座,各自开小组户主会议。大伙儿交头接耳,各说各话,“我们如何如何,他们怎样怎样”。 当时已当选小古城村村委会主任的林国荣试着与各村村民交流未来村子的发展事宜,没想到有这么大的震动。问题很明显,合并前的三个村子发展不均衡,以后资金怎么分配?就说修路,钱家滩村、吴山村的村道已大体浇筑好,可俞家堰村的村道仅浇筑了不到100米,这笔账怎么算?“会后,有个钱家滩村的村民还找到我。”那个村民的话,林国荣至今记得,“他说我何苦犯傻,跟其他两个村合并,村里的钱还得拿给人家修路,不如自己多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