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约1000年前,在绿竹森森的山道上,一位年近古稀的僧人拾级而上。一袭布衣、几颗茶种,这位退隐的北宋高僧辩才的无心之举,使得狮峰山麓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 如今,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名茶之首,“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堪称“四绝”。沿着西湖,有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五个核心产区,其中尤以狮峰为上品。 清人陆次云在《湖壖杂记》中曾写:“龙井茶,真者甘香而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可堪为对龙井茶味描绘的精绝之笔。 中国茶叶博物馆就坐落在龙井路一侧,原馆长吴晓力研究员致力于茶的研究多年。我们且随他一起去寻访龙井茶的前世今生,一览这盏冠绝一时的名茶风范。 夜半客来 看煎瑟瑟尘 寻访伊始,我们没有直达龙井茶园,而是去了过溪亭。 从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出发,穿过成片的茶园和几段山路,游客逐渐稀少。步行数米,便听到淙淙的水声从不远处传来。过溪亭就藏在溪水之上、几株茂盛的桂花树后。吴晓力告诉我们,从此地上行两三公里,便是龙井村,辩才曾经隐居的龙井寺就在其间。 穿越数百年的光阴,有关过溪亭下的雅谈仍多为后人乐道。据载,辩才退居龙井寺后,一日老友苏东坡来访,二人十分投契。送客下山时,两人边走边谈,辩才一时竟忘记自己订下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清规,一直送东坡过了虎溪。为纪念此事,辩才便将桥名改为“过溪”。后人作亭岭上,称“过溪亭”,亦称“二老亭”。过溪亭是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龙井茶不仅是茶而已。到茶园之前,听听这样的故事,‘顾左右而言他’未尝不是寻访龙井茶的一种路径。”吴晓力笑着说。彼时,亭下信步,只觉那些隔着岁月长河的竹光杯影、人语水声似又变得清晰起来。 诚然,茶的意蕴,生发于产地,更延绵于一系列与茶相关的风土。 在吴晓力看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之所以爱茶,不能仅从口腹之欲而论。茶是植物带给人的所有味道中,最接近灵性的一种滋味。 清人陈曾寿赞龙井茶诗中称:“咽服清虚三洗髓,神虑、胶跤无由浑。”明代文人高漉在《四时幽赏录》中说:“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两山种茶颇蕃,仲冬花发,若月笼万树、每每入山,寻茶胜处,对花默其色笑。忽生一种幽香,深可人意。”这已然是与自然幽意达成了一种默契。 “千年以往,茶汤的滋味一直是延续不断的。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吴晓力说,喝茶可简可繁,它既可以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式的礼仪,也可以是“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式的恬淡之姿。这是茶的禅意所在。 “杭州人对龙井茶的情感是浸入基因的。”吴晓力说,与城市关系如此密切的名茶,除了龙井茶,是很难再找出第二家的。茶喝久了,甚至能喝出龙井茶距离杭州的远近。吴晓力从小生长于杭州,小时候,自家对门住的邻居就是梅家坞人。近水楼台的缘故,他便能时常喝到来自梅家坞的茶片,也因此养成了从小喝茶的习惯。 一个地区,甚而一个民族口味、嗜好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市民茶俗的兴起渊源已久。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就有“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描写。或是江南湿润多雨的气候、清淡的饮食,让江浙人在长久的光阴里逐渐形成了饮用绿茶的习惯,也由此成为此地不可割舍的文化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