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画坛,一生布衣 金农 佛像图 天津博物馆藏 到了五十岁,金农才开始学画,由于学问功底深邃,见识过众多名山大川、古迹名胜、风俗民情,终成一代大家。他精于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风格古雅拙朴,作品有《墨梅图》、《月华图》等。
金农《降龙图》立轴 设色绢本 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 也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 写隶书古朴,黄慎写意人物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别致。篆刻得秦汉法。 他的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据传,金农脾气古怪,对看不起的人是不会和他多说半句,而对志同道合者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在大家眼中,金农始终是一个不修边幅、无拘无束的文人,一生大半岁月在坎坷中渡过,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 在困苦时,为生计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写彩灯。王昶撰《蒲褐山房诗话》记述:"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尝不熙怡自适也"。 “扬州八怪”的人物中,大多是布衣、寒士,因不满社会风习才避居扬州寻求出路,也体现出了金农等突破传统艺术美丑界限,强调个性特征。求奇求怪为金农是一种天性。他做任何事都不愿随人脚踵,“弃众人之所好,收众人之所弃”的个性,使得他的书画作品均有一种极强的图式感。在他心中,一生的事业,诗第一,书次之,画又次之。
金农 自画像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晚年寓居扬州,靠卖书画谋生。乾隆二十八年九月(1763)殁于杨州佛舍。时年七十又七。次年九月,由弟子罗聘扶柩归葬杭州黄鹤山。
▼延伸阅读▼ 漫步孤山路,细说这里老底子的掌故逸闻 已走入历史烟波中去的白云庵往事 北山路97号别墅 见证西湖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