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由浙江美术馆、桐乡市人民政府、西泠印社等举办的《此境风月好——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回顾展》10月10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杭州作为丰子恺曾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本次回顾展将展出丰子恺作品125件,师友作品72件,珍贵文献120件,全面展现丰子恺先生的文艺人生。
杭州,丰子恺的第二故乡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杰出的大家。他于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丰子恺先生始终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和中国艺术教育,对中国人文历史特别是美术学的发展具有独创性的贡献。
丰子恺对杭州情有独钟,曾在《桐庐负暄》(1939年)一文中写着:“杭州可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7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石门的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后,到杭州投考,考前母亲为他准备好糕和粽子(“高中”的谐音,意味着要他以高分考中),终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国文,结识了影响其一生的师友,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开始了六十载与杭州的不解之缘。
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丰子恺身在异乡还经常撰文表达对杭州的思念之情,他在写给忘年交夏宗禹的信上说:“杭州山水秀美如昔,我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可惜房子难找。”杭州的皇亲巷3号、马市街156号、田家园3号、静江路(今北山路)85号都曾留下过丰子恺及家人的身影。杭州的恬适淡泊深得丰子恺先生喜爱,女儿丰一吟曾在《杭州——丰子恺的第二故乡》一文回忆说:“其实在上海时,父亲曾答应友人到杭州后去浙江大学教书。但一看到春光明媚的西子湖,心就闲散起来,不愿再受束缚。于是‘临阵脱逃’,依旧过他的赋闲生活,靠卖画、写稿勉强度日。”
1948年,丰子恺应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邀请,带着丰一吟怀着惆怅的心情去了台湾,只呆了两个月,终因当地买不到他每餐必饮的绍兴酒,举家转到厦门,1949年辗转回到江南,并举家定居上海,仍经常回杭州小住。1953年,丰子恺与钱君匋、章锡琛、叶圣陶、黄鸣祥等先生集资在虎跑后山为弘一大师建造了一座舍利石塔,每年都来祭扫。从年少时他就经常在西湖边写生,将杭州美景入画,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作品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现实又充满生活情趣的漫画作品,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
1973年早秋时节,丰子恺由弟子胡治均陪伴,最后一次来到杭州,无限感慨。而如今,恰逢丰子恺诞辰120周年,让我们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再次走进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
三大版块,全面回顾丰子恺的艺术人生
丰子恺先生在教育、绘画、书法、散文、翻译等文艺领域均卓有成就。他的笔触生动而富有韵味,质朴而又明亮率真,时常娓娓道来,于细微处探究人生,反映世态人情。他的作品被称赞“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本次回顾展共包含三个版块。
器识文艺
丰子恺的三位老师,基本奠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基调和品质。夏丏尊先生的教授,为丰子恺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与从事文学翻译的功力。李叔同先生提倡“先器识而后文艺”,使丰子恺在人格上终生保持君子坦荡荡的行为准则,同时启蒙着他对绘画与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与竹久梦二作品的邂逅,令丰子恺在绘画创作上选定诗性入画,从而走上了一条弦外有余音的“子恺漫画”之路。
文艺人生
丰子恺先生是一个具有全面艺术修养的人物。他的艺术人生,绝对是丰富多彩的。文学、绘画、音乐、装帧、翻译……他多有涉猎,成就斐然。他是散文家,擅长儿童文学;他是装帧设计家,善于诗意美学的设计;他是翻译家,通晓日语,旁及英语、俄语,翻译文学、艺术理论;他是音乐教育家,创作歌曲,编译、著述音乐教育书籍,实践美育;他更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诗意创作,以“子恺漫画风格”独树一帜。
作为散文家的丰子恺——丰子恺擅长散文,卓有成就。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写下了大量的随笔,出版过《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缘缘堂续笔》等多本散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这些作品大多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行笔朴素自然,风格隽永疏朗,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丰子恺的散文以一种特有的情调打动了无数读者,正如郁达夫所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