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马条在酒吧免费教年轻人弹琴,每周一次,持续了两年。他成为了自己23岁时来北京寻找的那个长头发的教吉他的男人,而他教的那些学生里,有好几个都已经真正走上了音乐之路,开始了全国各个城市的民谣巡演。 在参加《中国好歌曲》之前,马条自己也去全国不同的地方演出过几次,2008年首届西湖音乐节的全民谣阵容里就有他。但是大多数演出并没有音乐节那么风光的舞台音响和演出价格。杭州酒球会的老王说,除了李志、周云蓬和万晓利,其他民谣歌手在他那里的演出,票都卖不好,马条以前来杭州演过一次,只卖出去一百多张票。现在呢?马条说:“咳,票早就卖完了。” 这个改变,缘于马条参加了一个叫“好歌曲”的电视综艺节目。 他不是第一个参加真人秀节目的民谣歌手,在他之前有赵雷。但是马条开始还是很纠结。在音乐圈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去参加一个选秀节目到底合不合适?十年前,马条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看得“热泪盈眶”。当《中国好歌曲》找到自己的时候,马条又回想起《兄弟》里的一些情节,李光头卖破烂还了债,靠倒卖服装成了暴发户,后来还搞起了全国选美大赛。“时代必然会造就这些人,”马条说,“选秀只是这个时代的现象而已,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没有必要去指指点点,接受它,好好活下去。”儿子的降生,让他豁然开朗。为这个小生命去做点儿事,同时他也想让自己的母亲在电视上看一眼儿子唱歌的样子。至于节目是不是选秀,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接受它,好好唱下去就是了。” 从放羊老人身上 领会新疆气质 一个人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往往身在异乡时更有感触。 当初离开克拉玛依,马条是为了到北京学习音乐,可到了北京之后,他才发现音乐在自己的家乡无处不在,音乐流淌在每一个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血液里。克拉玛依居住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无论婚丧嫁娶,放羊还是种地,他们都要拿起手中的冬不拉歌唱。 马条曾在新疆南部的且末县遇到一个弹冬不拉的放羊老人,老人说年轻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富人家的姑娘,可自卑的他不敢向姑娘表白,到60多岁了,老人感叹道:“年轻时我们连手都没拉过,这真是挺要命的事。”那个姑娘的名字叫塔吉汗。马条一开始对这个故事并没有在意,后来他越想越觉得这个老人的爱情有一种击打人心的力量,于是他写了一首《塔吉汗》:“可怜的我还没牵过她的手,想起了从前真让我心痛。那时候我有山一样的体魄,那时候我有波涛汹涌的豪情。我怎么好意思她家的跟前说啊,怕我的牛羊没有她家的多啊。” 马条意识到这种新疆气质就是自己音乐的根,他开始无比珍视自己的新疆口音:“口音是一种坚挺的文化”。于是,他发觉音乐的曲风不再重要,“什么民谣、节奏布鲁斯、Funk、乡土……我也搞不懂。我用我的方式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这个我,是真的我,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