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记者 林司楠 )
视觉中国股价昨日一字跌停 记者 谢振叶 摄
因为一张黑洞照片,A股上市公司视觉中国陷入了舆论漩涡。
4月10日晚,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揭开神秘面纱。这一开源的照片却被这家公司打上了版权标签,并公开要价。
4月12日凌晨,天津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责令其全面彻底整改。欧洲南方天文台亦出面回应称:“视觉中国从未与我们联系,更无权出售黑洞版权牟利。”
同样在12日,国家版权局发布公告,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
昨日开盘后,视觉中国的股价直接跌停,封单超过50万手。
靠版权起家的“图片帝国”
在“黑洞门”事件发酵后,4月11日中午,共青团中央在官方微博上公开@视觉中国,并配上在视觉中国网站中的国旗、国徽图片,发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
随后,百度、凤凰、联想、海尔等公司纷纷在视觉中国官微下配图留言,后者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开资料显示,视觉中国创立于2000年6月,是一家视觉影像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据其官网资料显示,视觉中国现拥有超过2.7亿张图片、500万部视频、30万首音乐的版权,与超过1.7万名摄影师存在合作关系,且每日新增图片量超过2万张。
但在维护图片版权的同时,视觉中国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裁判文书收录网站Openlaw的数据显示,与视觉中国有关的法律诉讼,2018年共有2968起,2017年更是达到了5676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15.6起官司要打。
一边打着版权官司,另一边净利润在飞速增长。视觉中国财报显示,2013年,公司净利润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从2012年的648.92万元跃升到2013年的8034万元。随后的2014年至2017年,该公司净利润维持超高速增长,分别达到1.42亿元、1.58亿元、2.15亿元和2.91亿元。其最新一期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核心主业“视觉内容与服务”本期收入同比增长34.48%,保持稳健增长。
未来至少三四个跌停板?
因为“黑洞门”事件,截至昨天,视觉中国上了多次热搜、两次致歉,但版权风波仍在持续升级。
4月12日凌晨,天津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责令全面彻底整改。网信办表示,经查,视觉中国网站在其发布的多张图片中刊发敏感有害信息标注,引起网上大量转发,破坏网络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此行为违反相关法规,责令其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全面清查历史存量信息,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截至记者发稿,视觉中国官网仍无法正常打开。
持续发酵的“黑洞门”对于视觉中国股价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4月12日全天一字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舆论高烧不退,这家公司还伴随有较大的解禁风险。根据原计划,视觉中国将有3.88亿股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55.39%。以昨日收盘价25元/股算,解禁市值接近百亿元,这将使得它未来的股价走向雪上加霜。
目前,业内对于视觉中国的判断是未来至少3-4个跌停板,这也令许多踩雷的投资者感到无奈。杭州一位资深投资者称:“当初买入视觉中国是因为它市场占有率高,不少媒体和自媒体都用它的图片。这家公司之前的走势和业绩也都很好,没想到碰上这个事。”
版权问题引发反思
在中国,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一个重点,而此次事件更是引发大家对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反思。
据业内专家介绍,版权亦称“著作权”,指作者或其他人(包括法人) 依法对某一著作物享受的权利。根据规定,作者享受下列权利:(1)以本名、化名或以不署名的方式发表作品;(2)保护作品的完整性;(3)修改已经发表的作品;(4)因观点改变或其他正当理由声明收回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应适当赔偿出版单位损失;(5)通过合法途径,以出版、复制、播放、表演、展览、摄制片、翻译或改编等形式使用作品;(6)因他人使用作品而获得经济报酬。上述权利受到侵犯,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者有权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和赔偿损失。
针对视觉中国“黑洞门”事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表示:怎样的图片能收费?探讨来得猝不及防却颇有意义。当版权保护成共识,没有人否认摄影作品有著作权。问题在于,著作权是否真成立?平台有没有净化版权池?商业模式是否经得起推敲?避免版权保护陷入“黑洞”,与提倡版权付费一样重要。
昨晚10点多,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视觉中国事件:一张照片引发的风波》。在小标题为《视觉中国版权“黑洞”事件为何引爆网络?》的段落中这样写道:
社会苦“版权碰瓷”久矣。此事件发生后,媒体、企业和网民爆料、吐槽不断。从“群起攻之”的态势来看,“苦视觉中国久矣”的情绪可能不是空穴来风。视觉中国版权“黑洞”事件如此急速引爆网络的原因,除了国徽、国旗、伟人照片、大学校徽、企业logo等图片版权被其占为己有引发不满外,牵涉出的部分商业公司和机构以保护原创版权之名,大肆“碰瓷”敲诈谋取非法利益等也是重要原因。正如媒体和网民指出的,一方面,以保护之名实施著作权侵权,掠他人之美,冒充著作权人实施欺骗、讹诈;另一方面,搞“碰瓷式”的维权,动辄进行高价索赔,动辄要求签订包年合同,搞得不少媒体、自媒体战战兢兢,不敢配图。
企业版权保护“打铁也需自身硬”。其实,不少人认为视觉中国在客观上推动了签约供稿人的权益保护,促进了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人对于版权保护的意识。但大家无奈的是,版权保护的,是不是真版权?版权保护者,是不是真合法?正如新华网评论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不能容忍打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反过来带头侵犯知识产权;我们不能容忍打着市场化商业化的旗号,却在过程中走上歧途,甚至违背法律,严重背离初衷。
版权到底是谁的?期待开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挑战了既有的版权法则,“版权到底是谁的”成为一个全民性难题,“苦视觉中国久矣”与某些自媒体到处复制和洗稿并存。如果此事件引发全社会对此话题的讨论,推动“视觉中国”们更合规合法,用户更尊重版权,那倒可能会开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