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经济新闻
 
 
年味里的“仪式感”和“经济学”
2017-02-03 06:27:46 杭州网

    “过年七天乐”倏忽而过,来不及细细回味,便不得不踏上返城之路。当年味愈发淡薄已成共识,到底是什么依然令我们恋恋不舍?

    我想答案还是在于“家”所能带来的共时性和共在感,“年味”的本质是“家味”。“家”是家人,是家庭,也是家族。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这种共时性和共在感都显得缥缈无依。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潮浩浩荡荡,家族成员各奔前程,家庭单元不断切割,个体的存在日益原子化。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做同一件具有“家之仪式感”的事情,这在平日里恐怕难以实现。

    春节大概是拱卫“家”概念的最后一个堡垒了。游子返乡,合家团圆,仅仅如此,便胜却人间无数。然而要让“家”的概念存续并找到依归,终归是需要些“家之仪式感”的东西。

    能提供这种“家之仪式感”的活动有哪些?包括但不限于一起吃年饭,一起边吃年货边看春晚,一起放爆竹,一起扫墓祭祖。它们都能提供一种共时性和共在感,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它们都是一种家族成员之间的分享活动,分享物质成果,分享喜怒哀乐。而分享的背后则是两个共同的构成要素:仪式和分配。每年都会做类似的事情,这就是“仪式”,而每件事都包含对物质成果的分享,这就是一种“分配”。“年味”和“家味”正是来源于这些“仪式”和“分配”,它们将家人黏合为家庭,将家庭黏合为家族,让家族成为一个共同体。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现实,具有“家之仪式感”的活动,并不能持久存续。正如年饭和祭祖,只能提供短暂的共时性和共在感。正如春晚早已成为荒漠里的塑料花,无法对所有人保持吸引力,正如烟花爆竹会出于安全和环境理由而禁放。我们必须寻找更多其他具有“家之仪式感”的活动,以维系“家”的黏度和聚合力。

    如今最能提供这种“家之仪式感”的新活动是什么?我想微信抢红包必居其一。当家中的男女老少同时点击手机屏幕,为那些跳动的数字而欢呼雀跃之时,笔者蓦然意识到这一产品生命力的根源何在。无论你对它褒贬如何,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共时性和共在感,就像每年春节都会上演的固定“仪式”;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二次分配”特征,只不过这种二次分配过程毫不遮掩,简单直接。它改变了传统实体红包长辈给晚辈或者已婚给未婚的单向模式,而且让物质分享过程变得更为高频和持久。这就是微信抢红包风靡成为全民运动的内在逻辑。

    技术改变了“年味”的形态和内涵。当指尖一次次触及屏幕,我们心底真正渴望的,只是“家”的共时性和共在感。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齐航    编辑:陈东    
     图库
大地调色板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 ...
人生璀璨如烟火
中国赴黎维和官兵 ...
环球小姐时装秀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春节期间高速交警严查酒驾 过年都别太“任性”
·长三角铁路迎来节后首波返程客流高峰
·安全“背时鬼”老陈——记朝晖街道安全监督 ...
·徐怡:高铁车长与兼职教师的“AB”面人生
·过年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差点要了她的命
·正月初五 你“迎财神”了吗?
·铁路返程客流启动
·广州白云机场迎来节后返程客流最高峰
·成都铁路局迎来春运客流最高峰 单日发送旅客...
·【网络媒体走转改】哇!广州今年的木棉开得 ...

萨克斯故乡的春节巡游

哥伦比亚斗牛节

环球小姐候选佳丽 ...

摇滚巨星乐器、服 ...